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MIC-1)血清水平在肺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肺癌组织中MIC-1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探讨肺癌组织中MIC-1表达与相应血清MIC-1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324例肺癌、48例肺良性疾病患者及229例正常对照人群血清MIC-1浓度,并检测肺癌患者血清CEA、CA125、NSE、CYFRA21-1和SCC浓度。分析血清MIC-1诊断肺癌的性能并与CEA、CA125、NSE、 CYFRA21-1和SCC进行比较,同时分析肺癌血清MIC-1水平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收集53例肺癌组织石蜡标本、10例癌旁组织标本和4例淋巴结组织标本。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测定组织石蜡标本中MIC-1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应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34例肺癌组织和配对的34例癌旁组织标本中MIC-lmRNA水平。对比分析与肺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并与其血清MIC-1蛋白水平间的关系进行比较。结果:肺癌组患者血清中MIC-1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和肺良性疾病组(P<0.001);MIC-1检测肺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1.3%和96.5%;在不同病理类型中,血清MIC-1对肉瘤样癌的诊断敏感性最高,中低分化组血清MIC-1水平显著高于高分化组(P=0.022);MIC-1诊断肺癌的敏感性优于已有标志物CEA、CA125、NSE、SCC和CYFRA21-1;在肺癌早期(Ⅰ期+Ⅱ期)阶段,MIC-1诊断敏感性优于五种标志物的联合诊断;六种标志物联合诊断则能使Ⅰ期和Ⅱ期肺癌诊断敏感性分别提高至77.1%和83.3%。血清MIC-1水平与肺癌病理分型和临床TNM分期无关(P>0.05)。治疗后病情进展和复发患者血清MIC-1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在53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MIC-1表达的阳性率为52.8%。在10例癌旁组织和4例淋巴结组织中均无表达,其中4例淋巴结组织均无肺癌转移(P<0.05)。不同病理类型中,肉瘤样癌的阳性表达率(100.0%)最高,其次为腺癌(60.0%)、鳞癌(31.3%)(P=0.045)。34对肺癌组织及相应的癌旁组织的MIC-1mRNA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肺癌组织中MIC-1mRNA水平和血清中MIC-1蛋白水平呈正线性相关。结论:本研究在较大样本量中证实MIC-1在肺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肺癌患者血清MIC-1水平与肿瘤组织MIC-1mRNA水平之间存在着一定相关性,提示MIC-1表达可能与癌细胞的发生发展有关。血清MIC-1可能成为比较理想的肺癌诊断及筛查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