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清同光时期的回民起义对新疆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无论是对当地经济社会造成的破坏,还是对当地人口数量造成的损失都是非常严重的。而人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对战乱后社会的发展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当时吐鲁番的情况是怎么样的,需要根据史料来做以判断。一个地区的人口问题对该区域甚至整个国家来说都有着很重要的研究意义,而《清代新疆档案选辑》(以下简称《档案》)中关于晚清新疆吐鲁番地区的人口构成记载的尤为详细。档案的记载不同于方志等地方史料,它的记载更为详细具体,涉及的方面也更多,对于从微观方面了解一个地区的历史人口问题有着更细微的认识。在本文中,利用档案中的史料分析了晚清吐鲁番城乡的人口规模大小,对比了城乡人口性别比例以及与清代内地人口比例的区别,对城市职业人口的职业类型以及所涉及到的人口地域来源等问题做了说明。在此研究基础上,对清政府平定回民起义后,对当地家庭社会结构做了复原。从社会层面上,对当地人口的经济(职业)结构、民族结构、家庭结构、地域结构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人口分布影响的诸多因素以及变化的原因,从结构意义上对晚清吐鲁番厅的人口数量与分布做了初步的研究。本文共分绪论和正文(三章)四个部分:首先是绪论部分,这一章简要说明了本文的选题缘由和选题意义,并结合论文的研究方向对当前相关学术成果进行了评述,同时也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思路以及学术创新之处和研究的不足之处。正文的第一章节主要探讨了吐鲁番厅的设置及人口统计制度。吐鲁番厅行政建制的变迁,历经乾隆时期一直到晚清光绪时期,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乾隆时期做为辅助性的边疆交通城防,而到光绪时期则上升为直隶厅,其地位有了明显的增强,直属于省管辖。尤其是在新疆建省后的第三年设置成为直隶厅,足见其地位的重要性。回民起义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形势如何,具体都实施了哪些方面的措施,还有对恢复社会经济的发展做了全面的论述。此外对整个清代吐鲁番地区的人口资料做了细致的分析,综合了清代早期的有关史料以及清末的史志资料。最后明确了其人口统计的尺度,这样有利于为复原整个吐鲁番地区的人口数量结构提供一个具体的参照标准。第二章对吐鲁番厅的人口数量做了分析。从清代中期有关吐鲁番人口的最早记载为起点,重新整理了清代各时期的史料及现代著作中有关吐鲁番人口的情况,探究了清代中期吐鲁番人口的状况。再从人口的民族构成上对汉族、回族、维族的数量上进行了分析,对各个民族的性别比例差异做了详细的论述,并从细微处探究了各个乡镇地区民族人口的性别比例,梳理了自乾隆时期到晚清光绪时期吐鲁番厅人口数量的构成。利用现有的档案资料对晚清吐鲁番厅的人口数量构成做了分析,最后通过对档案里城市职业人口的整理,例举了城市地区各类职业人口的类别、数量以及特殊职业的地域来源。从更加详尽的家庭户资料中探讨了晚清吐鲁番城市人口的职业特点,从中也得出了有关外来人口的生活状况及风貌特征,以此更加能说明新疆“回乱”安定后以及建省后社会经济出现的全面性发展。第三章论述了吐鲁番厅的人口分布。根据档案中的信息对吐鲁番的总体人口做了具体的的分析,分别以光绪初年的人口数据以及光绪后期几个年份吐鲁番的人口数据为对象,还以宣统年间鄯善县一个年份的人口总体分布为对象,做了整体上的分布概述。对光绪末年和宣统年间吐鲁番厅的城乡人口分布和鄯善县的城乡人口分布做了详细的讨论和对比,从中对城乡人口的比重问题也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并指出了人口分布状况形成的原因。而有关民族分布状况,在档案里记载的汉族、回族、维族在整个吐鲁番地区的分布,主要以汉族、回族为主体的城市集中分布和以维族为主体的乡村集中分布为主要特征,还有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民族地域分布特征也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