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摩岩造像作为佛教石窟造像的晚期形态,在造像完成之后通常靠崖修建木构建筑以保护造像并提供宗教活动空间,从而形成摩崖佛寺.摩崖佛寺建筑是石窟寺传入中国后在中国该土文化及建筑体系的其空间形态由洞窟逐渐走向摩崖这一历史进程的产物,是石窟寺发展史乃至中国建筑史中不可豁缺的一环.然而长期以来对石窟寺的研究多停留在造像艺术的范围之内,对石窟建筑的主角——空间形态的发展演变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内在关系即较少涉及.巴蜀地区是全国范围内佛教摩崖造像分布最多、最集中的地区,并有多处保存较为完好的摩崖佛寺建筑.该文以巴蜀地区的摩崖佛寺为对象,从多个角度对这一类型建筑进行了研究和论述:引言部分点明了论文选题的缘起及意义.一、从石窟建筑空间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追溯了摩崖佛寺这一类型建筑的产生;结合巴蜀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论述了巴蜀地区摩崖造像的历史源流及摩岩佛寺的建制.二、从宏观上论述了摩崖佛寺的选址及其与地理、地形和地质条件的关系.联系历史上的佛填充布局并结合实例,例举了摩崖佛寺群体布局的主要类型及建筑的基本型制.三、从空间本质上阐述了摩崖佛寺中的主要建筑,摩崖佛殿的空间形制的历史沿革及其分类.结合大量实例,从视线、尺度、光线及空间的内外流动等方面剖析了摩崖佛殿的空间营造手法.四、着重探讨了楼阁式摩崖佛殿的结构构造及装饰装修.结合大量实例分析说明了摩崖佛殿木构架体系充分结合自然地形、争取空间,官式民间手法并用的特点,及其中浓厚的地域风格和一些早期做法的遗迹.并结合袖珍向读者展示了摩崖佛寺中丰富多彩的装饰装修艺术.五、总结了摩崖佛寺的历史、科学技术及文化艺术价值;结合工程实践阐述了摩崖佛寺保护与修缮的正确理念和方法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