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不稳定性心绞痛(UAP)中医证型的关系。
方法:对我科2011年10月至2013年2月86例住院病人(男性48例、女性38例),平均年龄(男75.83士10.47岁,女78.65士11.32岁),留取病人外周静脉血标本,搜集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甘油三脂 (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和烟酒史等临床资料。同时,根据不稳定性心绞痛(UAP)中医辨证标准对86例病人进行辨证分型,分为痰湿瘀阻型,非痰湿瘀阻型2组。检测其ACE I/D基因型(II、DD、ID),并与30例正常对照组对照。应用DNA提取试剂盒法的方法提取DNA,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ACE基因多态性,并观察其与UAP中医证型的关系。
结果:(1)UAP组与正常组ACE基因型比较:UAP组DD型有35例、占40.69%,I/D型有28例、占32.56%,II型有23例、占26.74%;正常组DD型有7例、占23.33%,l/D型有8例、占26.67%,II型有15例、占50%。两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UAP组D等位基因有49例、占56.98%,I等位基因有37例、占43.02%,正常组D等位基因有11例、占36.67%,I等位基因有19例、占63.33%。卡方检验:χ2=12.204,P=0.002<0.05, UAP组DD基因频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2)UAP中医证型与ACE基因型的关系:痰湿瘀阻型DD型18例、占20.93%,I/D型9例,占10.47%,II型13例、占15.12%;非痰湿瘀阻型DD型有15例、占17.44%, l/D型有12例、占13.95%,II型有19例、占22.09%。卡方检验结果:χ2=2.681, P=0.262>0.05,故尚不能认为两者有对应关系;
(3)血脂异常与UAP痰湿瘀阻证和非痰湿瘀阻证的关系:卡方检验结果:χ2=0.156,P=0.693>0.05,故尚不能认为两者有相关性;
(4)不稳定性心绞痛ACE基因变异与患者是否有UAP家族史的关系:χ2=6.648, P=0.01<0.05,二者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结论:(1)不稳定性心绞痛ACE-DD基因型与不稳定性心绞痛发病相关,统计结果显示不稳定性心绞痛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存在明显相关性;
(2)不稳定心绞痛中医证型与ACE基因型无明显相关性;
(3)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各证型与血脂异常无明显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