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舜典作为明代末期与冯从吾并称“东冯西张”的学术大儒,既受到关中学术氛围的熏陶,又曾在许孚远的接引下与王学结缘,被李二曲赞为“近代真儒,关中先觉”。本文旨在以张舜典的心学思想为研究进路,从而把握明末学术思想特征和心学发展趋势。面对明代末期心学思想逐渐滑向佛老、儒学发展进入瓶颈等问题,张舜典以重建儒家学统作为其为学志愿,对时代问题给出回应。其中,对于儒家学统的定义,张舜典采用了朱熹对“道统”一词的诠释,认为其并非指学脉,而是指儒家为学的宗旨。从本质而言,张舜典认为儒学是为己之学,是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在求学明理的过程中,张舜典由理学逐步向心学过度,经过对心学的不断学习和了解,发现王阳明对知行关系的解读非常契合儒家学统的本质内涵。因此提出了以知行并重为理论基础进而实现重建儒家学统的方案。张舜典从本体、工夫和境界三个层面建构了自身的心学思想体系。张舜典认为“明德”是儒家学统的核心。明代末期学派林立,为了避免学者因主张繁多而不见真理,张舜典特地统宗直说,指明各派学术宗旨皆以“明德”为核心,是“明德”之异名。在对王阳明“良知”本体的吸收和发展中,张舜典借鉴了孟子“良知良能”的理念,建立了“明德”的本体论思想。他指出“明德”虽为本体,却兼备知行,在本体论的层面加重了修养工夫的分量,深入阐述了“即本体以为工夫,由工夫以复本体”的双向过程。张舜典认为“致曲”是儒家学统的工夫。相较圣人生知安行,大多数学者为学力困勉之人,只有通过修习“致曲”的工夫,才能彰明天道本性的诚然状态。通过对“戒慎恐惧”和“慎独”的理解,张舜典突出了为学工夫的片刻不离和本体工夫的圆融不二。在工夫论的层面,张舜典十分重视对“明德”本体的回复,强调为学工夫的目的在于实现天道本体的全部展现,进而再一次论证本体工夫相即不离的基础理论,以期实现下学而上达、致曲而明诚的目的。“修悟两忘”是儒家为学的最高理想。张舜典基于“体用一源”的理论前提,给予本体和工夫在为学过程中相辅相成的平等地位,认为只有在从悟而修到从修而悟的过程中,才能逐步实现下学上达的为学追求。至于为学境界,张舜典认为“修”“悟”仅仅是学者修习的方便法门,若要实现圣人境界还需达到“修悟两忘”。只有超越了对本体工夫的区别认识,明晰本体和工夫是“二而一”的关系,才能实现从容中道的圣人境界。从张舜典的心学思想体系可以看出他对儒家学统有独特的认识,其思想特色也对关中诸多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透过张舜典的心学思想可以看出他坚定的志学信念和对儒家正统地位的回护。张舜典以“知行并重”贯彻整个思想体系,在强调本体工夫并重的相即关系中,深化体用一源的理论认识,使其学术思想表现出圆融通彻的理论特点。在他看来儒家修己成德的为学旨趣也是在本体与工夫并重的基础上,实现对自我本性的超越,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张舜典立足于儒家学统修正王学,并在修正王学的过程中,明晰儒家学统的构建,为明末儒学的发展增添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