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调查识别社区居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危险因素,建立简易慢阻肺筛查问卷,在独立人群中验证筛查效果。方法:2018年2月-2019年2月期间对北京部分社区40岁及以上常住居民进行慢阻肺筛查和问卷调查,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识别社区居民慢阻肺风险因素;根据社区调查所识别的慢阻肺风险因素建立简易慢阻肺筛查问卷;纳入2020年9月~2021年1月期间北京医院呼吸科门诊就诊的40岁及以上患者,利用该人群样本验证自建简易问卷筛查效果,绘制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ROC,计算最佳筛查阈值处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并与CDQ问卷、改良CDQ问卷、COPD-SQ问卷、COPD-PS问卷(即指南问卷)筛查效果进行比较。结果:1.社区调查最终纳入1888名社区居民,160人诊断为慢阻肺,慢阻肺患病率为8.5%,其中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慢阻肺分别有50、84、22和4例。2.单因素分析显示慢阻肺组和非慢阻肺组在年龄、学历、吸烟指数、过敏史、职业暴露史、使用生物燃料、呼吸系统疾病家族史、呼吸困难、慢性咳嗽、慢性咳痰等方面有显著差异;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吸烟指数、使用生物燃料、呼吸系统疾病家族史和呼吸困难是慢阻肺独立风险因素,风险比值比分别为1.29(95%CI 1.07-1.56)、1.91(95%CI 1.48-2.45)、1.33(95%CI 1.10-1.58)、2.18(95%CI 1.14-4.00)以及 3.91(95%CI 2.13-7.00)。3.根据社区调查所识别的风险因素,制定简易慢阻肺筛查问卷,问卷条目包括年龄(<50、50-59、≥60岁),体质指数BMI(<24、≥24 kg/m2),吸烟指数(0-14、≥15包年),呼吸系统疾病家族史,使用生物燃,呼吸困难。问卷总分为11分。4.纳入北京医院呼吸门诊的557例合格样本,包括139例慢阻肺病例和418例非慢阻肺对照,分析各筛查问卷的筛查效果。自建简易问卷筛查慢阻肺的AUROC=0.83(95%CI 0.79-0.87),6分为最佳筛查阈值,灵敏度为75.5%,特异度为73.9%,阳性预测值为49.1%,阴性预测值为90.1%。COPD-PS问卷、CDQ问卷、改良CDQ问卷和COPD-SQ问卷筛查慢阻肺的AUROC分别为0.83(95%CI 0.79-0.87)、0.78(95%CI 0.73-0.82)、0.77(95%CI 0.73-0.82)和 0.78(95%CI 0.83-0.82)。自建简易问卷与COPD-PS问卷在筛查慢阻肺、Ⅱ-Ⅳ级慢阻肺、Ⅲ-Ⅳ级慢阻肺以及吸烟人群慢阻肺的效果类似,但是均优于CDQ问卷、改良CDQ问卷和COPD-SQ问卷。结论:1.本研究北京地区部分社区居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为8.5%,社区居民慢阻肺漏诊率高。2.吸烟、年龄、使用生物燃料、呼吸系统疾病家族史是慢阻肺的独立危险因素,呼吸困难症状是慢阻肺的主要症状。3.基于社区调查数据制定的自建简易问卷具有较好的筛查慢阻肺效果,其效果与指南问卷类似,高于其他3种问卷,可以用于基层慢阻肺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