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家园:易地搬迁的文化反思——以凤凰县禾库镇易地扶贫搬迁为例

来源 :吉首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tao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三五”是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时期,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问题的重要策略之一,其关乎搬迁户的切身利益。搬迁后的文化适应问题是影响搬迁户新生活的客观因素,也是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易地扶贫搬迁使得搬迁户从生活条件恶劣、自然资源匮乏的地区搬到条件相对好的地区,生产、生活条件随之得到更好的发展。然而,现实与预期存在一定的差异,譬如搬迁对其而言,长期依赖的土地资源不仅没有得到增加,反而可能减少,加之搬迁户都属于建档立卡贫困户,自身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自我发展能力相对薄弱,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困难。同时,搬迁意味着放弃原有的居住环境,到新的地方生活,将面临更多新的问题,这就要求搬迁户具有一定的做出反应的能力,以减少新生活带来的挑战。因此搬迁户在搬迁后的文化适应问题是首要任务,文化适应情况对搬迁户在迁入地的家园感建设具有一定影响,对达成易地扶贫搬迁最终目标具有直接作用。而搬迁后的文化适应与家园建设情况如何?对易地扶贫搬迁最终目标有何影响?政府应如何帮助搬迁户在迁入地进行建设家园?文章试图以凤凰县禾库镇的易地扶贫搬迁为例来探讨以上的问题。凤凰县禾库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项目总投资5.9亿元,共搬迁932户4784人,搬迁户数量大、来源广,是湖南省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因而以其作为田野点展开调查具有较强的典型意义。
  本文从民族学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工作入手,通过在田野点的参与观察和对调查对象的深度访谈,加之对不同迁出地以及迁出地与迁入地二者进行跨文化比较分析,系统了解禾库镇易地扶贫搬迁的基本情况,对其的文化适应问题进行分析,进而引起他搬迁户彼此之间以及搬迁户与当地原住民之间的文化尊重。通过接触、观察和访谈搬迁户在搬迁后的生活,理解到他们面临的文化问题及其为了融入新生活所做的文化适应,对于搬迁的看法以及现实居住的“新家”和精神依赖的“老家”的不同体察和认知,深切体会出搬迁户的家园里不仅有物质要素,还有支撑他们生活的生计、信仰、社区关系、相关空间内的象征实体。因此,要使搬迁户在迁入地‘稳得住’,就需要在家园重构的时候同时满足其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家园应是物质与精神的整合体。在此基础上对搬迁现状进行分析,并对相关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为搬迁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路径。
其他文献
初中科学课程是以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综合课程,内容包括“科学探究”“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五个板块。其中,“科学探究”“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是目前任何科学领域的课程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全国各地初、高中的理、化、生分科课程,都将这两个板块作为重要的课程内容。换句话说,它们是所有科学领域的课程都应该体现并加以落实的目标,而非初
期刊
自联合国粮农组织2002年启动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以来,农业文化遗产逐渐受到国际学人的重视。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文明大国,拥有着历史悠久的传统农业文化,是大自然与祖先创造的灿烂的文化成果。如今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传统农业文化正面临着消亡的境遇。农业文化遗产中蕴含着人们的集体智慧,对高速发展的现代农业中产生的诸多问题,有着独特的解决之道,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古丈毛尖是享誉国内外的茶叶品牌,2016年,我国农业部发布《关于公布2016年全国农业文化遗产普查结果的通知》,古丈毛尖榜上有名。
古诗文教学中,字词句的讲解固然重要,但古诗文中蕴含的丰富的古文化现象亦不可忽视。对语文教师而言,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古代文化知识、文化现象,对于教学至关重要。然而,目前相当多的中学语文教师对古代文化知识知之甚少,对古代文化理解肤浅。语文教师古代文化素养欠缺是无法回避的现实,因此补补语文教师古代文化底子的“钙”很重要。但是到目前为止,针对特定的教材,挖掘、整理古诗文中的古代文化现象似乎还没有。因此,用
期刊
在全球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文化适应深刻地影响到了每一个人。无论是在一线城市,还是偏远乡村,作为社会关系中的个体成员,都已在适应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传承和维护本民族的文化。
  在文化适应的群体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校学生文化适应的发展状况。在现代化的背景下,在校学生面临的世界就已通过社会的迅速发展而变得清晰可见了。特别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给他们提供了文化适应的优越空间。然而对于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学生的文化适应依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例如家庭教育的缺位、传统文化的消失、信息技术的落后,等
贫困一直是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多年来我国在扶贫的道路上积极探索,大大降低了贫困人口的数量,提高了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但是在民族地区、农村地区以及偏远山区的贫困问题依然严峻。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视察工作时第一次提出“精准扶贫”的理念。因此,民族地区利用特有的民族文化资源和优质的自然景观开展扶贫旅游是脱贫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红石林镇是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的一个贫困镇,是一个少数民族地域特色比较鲜明的乡镇,境内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具有一定的旅游开发潜力和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为诸多领域中最显著的一项。生态文明的理念开始在神州大地日渐传开,生态文明的知识也不断普及。作为其基础,生态文化也在学界坊间成为热议的时髦话题。生态文化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我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各族人民在适应和改造自然界的同时,都产生了生态文化和生育文化。两者关系紧密,共同对民族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占里的例子就生动的说明了这一情况。占里侗族在发展的过程中自觉地将生态文化和生育文化紧密联系,创制了基于生态文化的生育制度,借助神化的“换花草”,实现了对人口数量的
学生怕学文言文,原因之一是文言文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语言较为难懂,所以教师不得不花很多时间逐句逐段地讲字词,以至于文言文教学几乎成为翻译教学,而翻译之后文言文变得索然无味,失却了原本的魅力。但是,如果不讲字词而直接进行文章的分析,学生又犹如听天书,对文章的品味根本无从谈起。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的文言文教学除了要“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外,还要注重“提高学生文化素养”“重视优秀
期刊
编 者 按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温州市鹿城区近年来进行了“初中学段‘促进有效学习’教学变革”的实践探索,致力于以“六备”(备学习起点和目标、备教学思路和板书、备重难点、备兴趣点、备作业和备反思)教学设计为基本备课形式、以学情分析为基础、以学习目标为导向、以学习任务为载体、以学习共同体建设为关键、以学习评价为保障,构建“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以下几篇论文是这一探索的过程和成果在不同学科教学中的体现
期刊
面对当下深化初中课程改革的任务与要求,每一所初中学校都会感到困难重重,我校也一样。然而,当前的学校教育确实存在着不少问题、矛盾与困惑,深化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近年来,我校在课程改革方面有了一些实践与思考,愿与同行分享。  一、明确深化课程改革的意义,深刻理解当下学校教育面临的新常态  (一)重新认识社会转型时期初中教育的功能  初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中间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相对于初中,小学是最基
期刊
提起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必然要说到伟大的摩尔根及其用到的实验材料果蝇。所以每次讲完这块内容时,总有很多学生在课后询问关于果蝇的一些问题。新教材在课文后附了一则关于摩尔根研究白眼果蝇的小资料,且描述得极其幽默生动,因此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提问的人比以往更多。  以前学生问类似问题时,笔者总会直接给予解答,但是因为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所以笔者试图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去找到答案。  一、研究过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