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我国业界和学界对全媒体作了大量的研究,从媒介融合的角度研究传统媒体尤其是报媒向全媒体转型。这对受众日益减少、成本居高不下,已陷入一定困局的报媒而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视为起死回生的强心剂。 “全媒体”是在“媒介融合”理念基础上产生的概念。“全媒体”这个概念的由来,源于美国的一家家政公司。这家名为Martha Stewart Living Omnimedia(玛莎-斯图尔特生活全媒体)的公司,1999年,拥有包括报纸专栏、电视节目、网站在内的多种媒体。公司主要通过这些“全媒体”传播家政服务和产品。可见,“全媒体”概念出现和我们现在接触的媒体,关系并不大,但对媒体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当前,电视、报媒等传统媒体正一步步做好全媒体转型。传统媒体如何创造性地用好“全媒体”平台,发展并壮大自己,已成为业界和学界热门研究课题。 传统报媒在向全媒体转型中,发布讯息除了文字、图片、声音外,最主要的还是影像的大量使用。传统报媒如何有效利用多年积累的人力资源、内容资源、品牌资源,打造自己的全媒体平台?在实际操作中,影像策略又如何具体实施?实际运用中又会存在哪些问题?本文以纸媒在全媒体背景下的转型作为研究对象。 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绪论,包括研究缘起、研究综述及框架介绍。第二章是全媒体及全媒体影像的发展概括,包括我国全媒体发展的背景、现状、媒体影像的发展轨迹、影像策略的作用和优势。第三章是全媒体转型中报媒的影像策略具体运用,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对象、传播渠道等几个方面来阐述。第四章是以《扬子晚报》为实际案例,来分析影像策略在记者采集新闻的方式、新闻生产流程等方面的创新。第五章是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和对策,主要分析和解决传播者权力问题、传播对象变化等问题。 经分析本文认为,报媒在向全媒体转型中影像的使用,给报媒带来了新的传播形式、开拓了传播新内容,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延长了报媒的生命周期。但也要看到,这种借助影像技术的传播形式,报媒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存在着种种潜在不足和弊端。虽然影像策略既能更逼真地还原事实,也能在此过程中模拟事实、构建事实,拓展信息的量和面,但多数情况下,由于报媒仅仅止步于“啃一口”,导致影像传播肤浅化、碎片化。 全媒体时代,媒体人要做的就是在新的环境下,利用先天的品牌资源、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结合影像采集便利和传播快捷的优势,正确使用影像策略,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