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成于我国青海或柴达木附近的西北低涡,对当地以及下游地区的天气、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论文使用1979~2016年一日四次的CFSR再分析资料,在定义了西北低涡的统计范围的基础上,使用常规的统计方法、合成分析法以及天气学诊断等方法,首先对1979~2016年夏季(6月~8月)西北低涡的出现次数、区域位置、移动情况、维持时间长短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其次从天气、气候学角度,对比分析停滞性西北低涡以及移出型西北低涡之间相关的大气环流形势、结构特征以及水汽条件等方面的差别,得到如下结论:(1)从气候学上讲,夏季西北低涡中心位置主要位于两个区域,一个位于37.5°~38.5°N,97.5°~99°E,占总数的22.4%;另一个则位于35°N,97.5°~100.5°E,占总数的15.5%。(2)近38年来,夏季共出现1306例西北低涡,平均每年34.4个,西北低涡有着显著的年代际和年际变化,其长期变化有减少趋势。在夏季三个月中,6月西北低涡的出现次数最多,7月次之,8月最少,而且西北低涡白天出现的几率大于夜间。(3)在所有西北低涡中,有41.2%的低涡属于移出型。西北低涡的维持时间较短,三分之二以上的西北低涡维持在一天以内,维持时间超过两天的低涡多在7月份出现,且91%属于移出型低涡。(4)38年来,夏季西北低涡维持时间超过1天以上的移出型低涡主要向东南方向、正东方向、偏南方向、东北方向移动,其中东南移向的低涡个数最多,东北移向和正东移向中主要由维持时间在1天以上的西北低涡所构成。(5)从气候学上讲,停滞性西北低涡是位于700 hPa高度上的浅薄性涡旋,同时在700 hPa低涡中心的下游存在一个反气旋环流中心,对低涡的移动起到阻挡作用;在对流层中层500 hPa高度上,对应一个弱的波动,在对流层高层200 hPa,则缺乏高空急流以及高值系统的配合。停滞性西北低涡在垂直空间上表现为对流层低层为气旋性涡度场,高层为反气旋性涡度场。散度场的垂直分布呈现为低层辐合、中层辐散。低涡为暖中心结构,但气旋性环流向低涡中心带来冷空气,抑制暖中心结构的维持和发展。停滞性西北低涡周围环境湿度低,水汽通量大值区主要位于甘肃南部,但偏南地区没有水汽来源,水汽无法输送至低涡中心。(6)从气候学上讲,移出型西北低涡仍为一个浅薄的系统,但它的结构特征比停滞性西北低涡更加明显突出,具体表现为在对流层低层主要为一个强大的气旋性涡旋,且周围湿度接近饱和,在对流层中层对应一个深厚的高空槽,在对流层高层,低涡附近有南亚高压控制,同时维持的高空急流,使得西北低涡高层有明显的辐散场,有利于低层低涡的发展。形势场上下层的相互作用,可能是低涡移动的重要因素。移动型西北低涡在垂直空间上仍表现为对流层低层为气旋性涡度场,对流层高层为反气旋性涡度场。散度场的垂直分布为低层辐合,但低涡上空的辐散区不明显。低涡仍为暖中心结构,且低涡中心由暖平流控制,暖平流形成的减压作用对低涡的发展东移也有着重要的影响。移出型西北低涡中南来的水汽充沛,低涡位于水汽通量大值区的中心边缘,气旋性环流向低涡中心源源不断的供应水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