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正逐渐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变,以知识密集型技术为基础的高科技产业将成为一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核心。我国要在21世纪实现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就必须确定高科技的发展战略,促进高科技的产业化,加速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经济快速持续地增长。而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正视风险投资的重要作用。近几十年的经济实践已经充分说明,风险投资是高科技产业发展不可缺少的“推进器”。
风险投资是一种专门把资金投向高风险,而同时又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领域,以期在成功后获得高额回报的商业投资行为。就实践来看,具备这种特征的传统投资方向是高科技初创型中小企业。风险投资的出现,加速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过程;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了资源配置;也更新了公众的投资理念,拓宽了投资渠道,促进了储蓄向投资的转化。
1946年美国ARD的设立是大家公认的风险投资正式出现的标志性事件。现代风险投资从上世纪40年代产生以来,经过几十年的沉浮,自身也在发生着各种变化。首先,以养老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逐步取代富有的个人和家庭成为了主要的风险资本供给者;其次,在组织形式方面,有限合伙制成为了风险投资机构的典型模式;再次,风险投资的重点也日趋偏离种子企业和早期企业,成熟的发展型企业和企业并购业务,成为了目前风险投资的重点;最后,风险投资作为一种新型的投融资方式,鉴于其对高科技企业的成长具有特殊的推动作用,也被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积极采用。到目前为止,它不仅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也在以印度为代表的不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可以说,风险投资已经成为促进世界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前沿性力量。
本文在对风险投资的国际实践进行深入分析之后,把重点放在了我国风险投资运营模式的研究上。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风险投资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但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比如缺乏雄厚的科技实力来拉动对风险投资的需求并为后者提供良好的投资项目;存资金结构方面,风险资本以国有资金为主,民间资本的作用没有得到体现;在法律与政策体系方面,风险投资缺乏必要的法律支持和实质性的优惠政策;在金融市场方面,我国的风险投资缺少基本的退出渠道。同时,我国也还极度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包括具有战略眼光的风险投资家、风险企业家与熟悉风险投资运作机制的政策制订者。基于此,在论文的最后一个部分,笔者提出了现阶段进一步发展我国风险投资的对策建议:在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方面,应创造条件,拓宽社保基金、保险基金的投资渠道,使其逐渐进入风险资本市场并成为主力;风险投资的在组织形式方面,应该大力发展有限合伙制,充分利用其有效的激励机制来解决委托代理问题、降低风险程度;在政府职能定位方面,要求政府适度参与风险投资,积极促进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同时又要重点防范政府的直接干预;在金融市场方面,要进一步完善二板市场、场外交易市场,并培育好各种并购与清算的中介机构,为风险资本提供健全的退出渠道;最后,还应该大力加强风险投资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对风险投资特征、组织形式、运作流程、风险治理机制的分析,并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之上,探讨我国风险投资运营模式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笔者对本阶段我国风险投资运营模式的发展建议。文章采用了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先对国际风险投资的发展历程做了简单回顾,并就此引出风险投资的典型运作流程与风险治理机制,然后再以此为基础来分析我国风险投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