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走他人存款槽内现金行为的定性研究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cky_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便捷、智能的ATM机等自动设备在社会生活中的普及,与ATM机相关的财产犯罪案件愈来愈多,犯罪手段的复杂多样以及不断更新的案件新类型使ATM机财产犯罪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文章结合具体案例,围绕“拿走他人存款槽内现金行为如何定性”这一争议焦点,具体论述争议各罪名与本案处理有关的法理问题。利用ATM机故障拿走存款槽内的现金,这种行为属于刑法上的盗窃、侵占、还是民事上的不当得利?文章通过分析ATM机取款槽内的现金是否处在有效“占有”中,进而根据行为人的行为来具体讨论案件,从而得出结论。通过本文的讨论,希望能为我国司法实务中处理ATM机财产犯罪案件提供参照。全文两万余字,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案件的基本情况。该部分主要介绍张某盗窃案的基本事实,以及对于案件定性产生的分歧意见,并找准处断该案件需要解决的焦点问题。本案在司法实务过程中形成三种不同的看法:其一,张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其二,张某的行为构成侵占罪;其三,张某的行为构成民事上的不当得利。通过分析,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张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种犯罪?第二部分,相关问题的法理分析。该部分涉及五方面内容:其一,主要围绕财产犯罪中的“占有”如何理解以及ATM机取款槽内的现金是否处在有效“占有”中予以论述;其二,主要围绕侵占罪“遗忘物”的概念、特征进行论述,尤其对“遗忘物误认”应如何处理进行详细阐述;其三,阐述侵占罪与“拒不交出或退还”的关系;其四,就盗窃罪和侵占罪在对象、行为方式方面的区别进行论述;其五,论述不当得利的概念、特征、分类,以及不当得利与侵占罪的区别。第三部分,本案的分析与结论。根据法理分析,客观上行为人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主观上行为人仅具有侵占ATM机的脱离占有物的故意,主客观存在抽象的认识错误。根据主客观一致原则,对行为人依据其客观行为定性,行为人非法占有他人脱离占有物,其行为属于侵占行为。案发后行为人主动归还被害人现金,“拒不退还”是侵占罪成立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缺少“拒不退还”这一要件不成立侵占罪,本案中行为人主动归还非法占有的现金没有拒不退还的情形,因此,行为人的行为不构成侵占罪。行为人没有合法依据获得利益致使他人利益减少,其行为构成民法上的不当得利。行为人在获取利益时即知道没有合法依据,主观上具有恶意,应属于恶意不当得利。第四部分,本案的研究启示。其一,具体界定民法上不当得利和财产犯罪的关系。不当得利不仅仅由民法调整,民法上的不当得利在条件成熟时可以转化成刑事犯罪。其二,不当得利在民事和刑事之间的转化标准。民刑分界并不是单纯靠某种理论学说或者宏观概括就能说清楚,而是要结合具体的案件事实,综合各方面因素来判断。其三:不当得利在民刑交叉中的处理机制。当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交叉存在时,为了更大限度的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应该赋予被害人一定的选择权,不能一味坚持“先刑后民”的处理方式,对以后处理类似案件具有不可忽视的指引作用,同时有利于最大化的保护被害人合法权益。
其他文献
基层社会的协同治理是中国式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微观呈现。在现有基层自治体系下,协商议事制度的嵌入,意味着一种新的国家与社会协同模式出现。协商议事制度内在的民主协商、集
随着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在历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逐渐体现出来。如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得到很好的发挥,学生
10月22日,上海虹桥商务区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启动运营.该交易中心将打造成为上海市“6+365天”进博会功能辐射承接主平台,由政府主导、国有企业负责平台服务,按照“品牌、价
随着现代社会人们工作压力的增大,各行各业从业人员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职业倦怠现象,其中以基层医护人员产生职业倦怠尤为突出。为进一步探索基层医护人员产生职业倦怠的相关因素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目的探讨盐酸溴己新辅助治疗新生儿肺炎的疗效。方法将126例新生儿肺炎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盐酸溴己新治疗,对比观察疗效。结果
背景与目的:正常上皮或内皮细胞脱离与细胞外基质的联系时会发生失巢凋亡(anoikis),而大多数来源于上皮或内皮的肿瘤细胞则丧失了这种特性,多数相关研究表明肿瘤细胞的抗失巢
在企业中,要建立高效的培养选拔激励基层干部的机制体系:坚持干部基层实践锻炼机制,在培养选拔干部上要"选准人";加大干部交流机制,在培养选拔干部前要"重培养";完善干部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