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rcRASSF2/miR-6838-5p/IGF1R介导骨肉瘤侵袭转移的机制及预后模型构建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骨肉瘤是一种间叶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骨肉瘤细胞具有形成肿瘤样基质的能力,在骨原发性恶性肿瘤中发病率排名第一,其恶性程度非常高,患者5年生存率极低,大约是60%左右,而对于已经发生肺转移的骨肉瘤患者其5年生存率更低,降低为20%-30%左右(含带瘤生存)。由于骨肉瘤具有高度异质性以及其所表现的“冷”肿瘤性质,使得骨肉瘤的临床治疗效果远不如其他恶性肿瘤疾病治疗效果理想。近40年来,骨肉瘤的治疗明显的进入瓶颈期,尤其是对于经一线化疗方案治疗后肿瘤坏死率小于90%的骨肉瘤患者或者经手术治疗后出现肺部转移等进展期的骨肉瘤患者,目前尚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二线方案中很大一部分骨肉瘤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或者总生存期(OS)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寻找有效提高骨肉瘤患者治疗效果的方法以及评估患者预后的可靠指标已经迫在眉睫。研究目的目前迫切需要寻找骨肉瘤的新分子靶标,找出骨肉瘤的疾病进展机制及预后标志物。由circRNA或者lncRNA参与构成调控网络被成为内源性竞争基因网络,在疾病发展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在这里,我们评估了以miR-6838-5p为核心的ceRNA调控系统在骨肉瘤增殖、转移中的作用机制,为提高骨肉瘤的治疗效果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基于骨肉瘤异常糖代谢构建有效的骨肉瘤预后生存模型。研究方法首先通过qRT-PCR技术明确miR-6838-5p在骨肉瘤细胞以及人成骨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并通过生物信息学查询及双荧光素酶基因报告实验验证miR-6838-5p可以与IGF1R靶向结合,进一步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记、CCK-8、划痕实验以及Transwell实验评估miR-6838-5p对IGF1R的表达以及骨肉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进一步通过qRT-PCR技术明确circRASSF2在骨肉瘤手术标本以及骨肉瘤细胞中的表达情况,通过威尔逊相关性分析探究IGF1R、miR-6838-5p以及circRASSF2三者的相互关系。并通过生物信息学查询及双荧光素酶基因报告实验明确miR-6838-5p与circRASSF2的特异性结合位点,进一步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记、CCK-8、划痕实验以及Transwell实验评估circRASSF2/miR-6838-5p/IGF1R对于PI3K/AKT蛋白以及骨肉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方式寻找糖代谢相关骨肉瘤预后的分子指标,构建骨肉瘤预后相关生存模型并且通过训练集、验证集验证其有效性并分析可能的原因。研究结果在这项研究中,我们观察到在在骨肉瘤细胞中miR-6838-5p表达明显低于人成骨细胞,miR-6838-5p可以特异性的结合IGF1R,过表达miR-6838-5p后可有效阻止骨肉瘤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circRASSF2在骨肉瘤标本及骨肉瘤细胞中表达明显高于临近正常组织及正常人成骨细胞,研究表明circRASSF2含有miR-6838-5p的结合位点,可以大量吸附miR-6838-5p从而上调IGF1R的表达。过表达circRASSF2后可以促进IGF1R的表达并能够促进骨肉瘤细胞的迁移、侵袭,诱导骨肉瘤细胞的生长。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了骨肉瘤糖代谢相关的风险因子,并对这些风险因子进行回归分析,构建了骨肉瘤预后相关的风险模型,为骨肉瘤在糖代谢领域的研究和预后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结论本项研究发现circRASSF2能够特异性吸附miR-6838-5p从而遏制miR-6838-5p与IGF1R相结合,进而促进骨肉瘤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揭示了circRASSF2以及miR-6838-5p在骨肉瘤侵袭转移中的新功能,并且基于糖代谢构建了骨肉瘤预后的风险模型。
其他文献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常见新生儿严重肠道感染疾病之一,促炎反应失调是重要的疾病机制。巨噬细胞是肠道炎症反应调控的关键枢纽,与多种疾病中发生组织免疫损伤有关,现有研究也认为巨噬细胞与NEC肠道上皮免疫损伤存在相关性;此外,有研究表明肠道巨噬细胞可调控潘氏细胞维持肠道干细胞功能,促进肠道上皮细胞的更新与修复。这两种结论揭示了 NEC肠道巨
学位
研究背景和目的:脑卒中(Stroke)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是世界第二大致死性疾病,其中由脑缺血引发的脑卒中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以溶栓和血管内手术恢复血流为主。但是这些方法存在着治疗时间窗短暂和有严重并发症的危险,故临床应用受限。虽然缺血性卒中发病机制复杂,但围绕神经元存活是目前国内外探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治新手段的焦点。神经元的存活及整个神经系统的功能的维持对
学位
硫化锌矿浸出渣中有价元素丰富,是重要的二次资源,但因其性质、结构极为复杂,实践中分选回收效率往往较低。深入研究浸出渣工艺矿物学性质对其高效回收具有重的理论价值。对内蒙古某中大型锌冶炼厂的氧压锌浸出渣进行了深入的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锌浸出渣含硫44.33%、铅2.65%、锌4.24%、银192 g/t,主要有用矿物为单质硫(硫磺)、闪锌矿、铅矾等,银可能主要赋存于含铅矿物中;含有近20%的可溶
期刊
第一部分 抗磷脂抗体在增生性和膜性狼疮性肾炎患者中的作用目的:抗磷脂抗体(aPLs)是一组以磷脂和/或磷脂结合蛋白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总称,以往认为抗磷脂综合征肾病(APSN)是抗磷脂抗体肾损伤最主要的形式,实质为非炎症性血栓性血管病,但aPLs在肾小球的免疫性相关炎症性损伤中的作用尚未被充分研究。而狼疮性肾炎(LN)是典型自身免疫复合物性肾炎,本研究以其为研究对象,探讨aPL是否在自身免疫性炎症损
学位
<正>肠内营养是目前临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营养方式。主要是指为一些存在消化功能障碍并且不能正常膳食的患者实施口服或管饲途径营养素的方法。营养素组成的营养液通过肠内营养的方式注入患者的胃肠道。肠内营养的重要性营养是患者在患病后身体康复的最基本的条件。肠内营养能够提供机体基础所需,同时能够促进伤口愈合,帮助患者改善消化道结构。在进行营养支持后,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
期刊
本课题包括三个部分:(1)超声造影成像及组织病理学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研究;(2)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研究;(3)心血管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相关性研究。第一部分 超声造影成像及组织病理学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研究目的本研究拟通过超声造影评估具有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指征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学位
急性肾损伤(acutekidney injury,AKI)是住院患儿尤其是重症患儿常见的疾病,和患儿的病死率增高明显相关[1]。AKI的病死率居高不下,究其原因与无法早期识别并靶向特定发病机制的精准治疗有关[2]。积极探寻急性肾损伤的发生机制,并从中寻找能够早期识别AKI的生物标志物,对于及时治疗,从而减少AKI病死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实际意义。早期准确地识别AKI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3-5]
学位
脓毒症(Sepsis)是全世界住院患者最常见的死亡病因之一,据调查,全球每年脓毒症相关患者超过1900万,其死亡率超过40%,而在存活患者中约有300万存在如感染性心肌病的器官功能障碍和(或)认知功能的障碍。随着对脓毒症研究的不断深入,脓毒症现被定义为宿主对感染的免疫反应失调所导致的器官功能障碍并危及生命的疾病,其中宿主的免疫反应是不受控制的,并最终导致多器官衰竭。脓毒症的免疫发病机制是非常复杂的
学位
第一部分 超声心动图心肌分层应变技术评价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收缩功能改变目的:运用超声心动图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Two-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echocardiography,2D-STE)测量心肌分层应变评价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hypertensive rat,SHR)和正常血压大鼠(Wistar-kyoto,WKY)左心室心肌收缩功
学位
目的探讨Epac-l/p120在术后持续性疼痛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选取成年雄性SD大鼠建立大鼠皮肤肌肉切口牵拉术(skin/muscle incision and retraction,SMIR)模型,模拟临床上手术切口皮肤肌肉牵拉过程,应用机械刺激缩足反射痛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的变化评估大鼠痛行为学的表现;观察切口周围伊文思蓝溶液在血管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