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瘢痕的治疗是临床美容界关注程度较高的课题,当前对于瘢痕治疗的方法较多,微等离子束治疗和复方倍他米松联合氟尿嘧啶治疗是当前临床常用的方法。微等离子束是一种特殊的可穿透皮肤组织通过微剥脱技术来使皮肤细胞重新排列的技术,其可控性较高不会影响正常组织。本文主要探讨微等离子技术与复方倍他米松联合氟尿嘧啶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本次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择了2016年01月-2017年01月34例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成微等离子束治疗组和复方倍他米松治疗组,每组17例。微等离子束治疗组采用微等离子技术来对瘢痕进行治疗;复方倍他米松组患者进行复方倍他米松联合氟尿嘧啶联合瘢痕内注射治疗,按照不同的瘢痕面积、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瘢痕部位分别对几组治疗数据进行分析,并对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VSS量表评分,通过量表评分来反映治疗的疗效。在治疗后对患者治疗的满意度进行随访,并探讨在治疗前后出现的副作用情况。结果:不同年龄分组结果显示:微等离子束治疗组各年龄组的有效率分别为100%、100%、88.88%,使用双向有序列表资料秩和检验对治疗的疗效进行统计,得X~2=0.172,P=0.852>0.05,检验水准为α=0.05,所以得出各年龄组患者疗效无统计学差异;复方倍他米松治疗组各年龄组的有效率分别为100%、80%、87.5%,使用双向有序列表资料秩和检验对治疗的疗效进行统计,得X~2=0.162,P=0.774>0.05,检验水准为α=0.05,所以得出各年龄组患者疗效无统计学差异。不同瘢痕面积分组结果显示:微等离子束治疗组瘢痕的面积与疗效的相关性分析,X~2=9.75,P=0.032,所以P<0.05检验水准为α=0.05,所以认为三组之间在治疗后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的效果与瘢痕的面积有一定的相关性,瘢痕面积在10cm~2以下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其他两组;复方倍他米松组瘢痕的面积与疗效的相关性分析,X~2=9.37,0.028,所以P<0.05检验水准为α=0.05,所以认为三组之间在治疗后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的效果与瘢痕的面积有一定的相关性,瘢痕面积在10cm~2以下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其他两组。不同瘢痕部位分组结果显示:微等离子束治疗组瘢痕主要在颈部、四肢及躯干,总有效率分别为100%、100%、80%,采用Walis秩和检验对不同部位瘢痕治疗效果之间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学结果得Hc=8.225,p=0.024,按照α=0.05的水准,可以推测不同的患病部位的疗效有统计学差异;复方倍他米松治疗组瘢痕主要在颈部、四肢及躯干,总有效率分别为100%、83.33%、80%,采用Walis秩和检验对不同部位瘢痕治疗效果之间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学结果得Hc=8.117,p=0.036,按照α=0.05的水准,可以推测不同的患病部位的疗效有统计学差异。微等离子束组患者的治疗前平均评分为7.6±2.6分,治疗后评分为5.1±1.9分;复方倍他米松组治疗前平均评分为7.4±2.9分,治疗后评分为6.1±2.1分。复方倍他米松组治疗后出现了身体激素紊乱相关症状,所以这类药物有较大副作用,治疗效果与微等离子束相当。结论:微等离子束治疗与复方倍他米松治疗的效果相似,但是复方倍他米松的操作难度较高,并且治疗后的副作用较大,微等离子束治疗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