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中学生道德理解问题探究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bb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以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最终实现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建构人人享有的道德的幸福生活为目标,本质上是让伦理的意义得以显现,它是一种价值阐释和意义激起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育者可以告诉学生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但真正使学生去从善却是不可以教的,而只能依靠学生主体的自主理解来实现。因而德育不是道德条文、规范的简单记诵和再认,它是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没有学生对道德的理解,就没有德育存在的现实基础,没有学生的道德理解,德育内容无法顺利实现内化和强化,所形成的只能是伪善和假德,更不用说提升为道德品质,德育自身的教育任务和目标也无从谈起。基于以上认识和思考,笔者以学生的道德理解为行文逻辑起点,审视并分析了现行德育中学生道德理解的现状和影响学生道德理解的多方面因素,最后尝试提出学校教育实践中的“促解”策略。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理解的一般认知。本部分在介绍了关于理解的一般观点和层次类别的基础上,对本文论及的道德理解中的理解内涵加以界定,并追索了理解对于人、社会以及德育的重要价值和意义。第二部分:学校德育的“理解性”审视。本部分主要从德育的强制性展开形式、德育要求的刻板僵化和道德习得中重识记而忽视理解三个方面对学校德育淡漠学生理解的状况加以省视。第三部分:学校德育中影响理解的因素揭示。本部分从德育文本、教师、师生关系和学生自身四个大方面详细论述了其对学生的道德理解带来的影响并同时兼及对上一部分中提到的学校教育中淡漠学生道德理解的致因追析。第四部分:学校教育中促进学生道德理解的实践构想。本部分在综合以上各方面分析的基础上,从交往、生活和反思、内省三个角度提出了学校德育中的“促解”策略。
其他文献
针对目前构建教育网站中要求实现内容容易更新、网站结构容易扩展、异构数据可以共享和传输、网站语种多样的实际需求,本文探讨了在目前在服务器端编程流行的JSP、ASP、PHP等
本文对产生于1976年的日本学校制度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论述,对专门学校在日本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在日本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所处的位置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
本研究从实践需要出发,研究如何对婴幼儿的学习能力进行早期诊断,并试图从研究中了解目前婴幼儿学习能力的发展现状,比较不同年龄班、不同性别、不同类型幼儿园的婴幼儿学习能力
目标设置是心理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目标的设置直接关系到动机的方向和强度,正确有效的目标可以集中人的能量,激发引导和组织人的活动,是行为的重要推动指导力量。散打鞭腿技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