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50-70年代,以《白毛女》为代表的一批“红色经典”作品以不容置疑的姿态占据了当时文学传播的中心,并收获了巨大的社会效应与政治效应。梳理这些文艺作品在当时历史语境中的传播轨迹,考释其“红色”色彩的生成过程及运作机制,对于我们今天重新认识“红色经典”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白毛女》这一极具典型价值的作品为案例,从文学传播学的角度切入,择取《白毛女》传播过程中的三种典范样式——歌剧、电影、芭蕾舞剧,从时间(1940年代、1950年代、1960年代和1970年代)和空间(解放区、中国大陆、日本、东欧)两个维度,梳理其传播轨迹,籍此深入探究文艺政策、权力话语、知识分子、主流媒介、传播方式等要素在《白毛女》的传播与经典化历程中所起的作用。 论文的研究框架如下: 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现状及研究意图与方法。 第一章主要论述《白毛女》在历史传播过程中的文本生成与演变,从纵时的维度宏观梳理《白毛女》的创作与早期传播。通过对不同版本的研究分析,比较其在人物形象及情节设置上的演变,并深入探讨产生变化的原因;同时借助符号理论探析传播文本作为意识形态载体的发生机制。 第二章以传播中的重要因素——传播媒介为核心对象,采取以史论证的方法探讨政治媒介介入《白毛女》文本传播的机制及运作方法。通过仔细爬梳《解放日报》、《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介的政治定位、报道策略、话语机制,揭示《白毛女》“红色”色彩的形成及其政治意义的构建。同时,《白毛女》在50年代的国外传播,也充分证实了权威媒介在构建“文化霸权”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章从传播策略的分析入手,探讨隐匿在《白毛女》传播过程中的权力运作机制。权力阶层运用多种传播策略成功实现了对《白毛女》的“文化领导权”,例如呈现在显性与隐性层面的把关、不同受众群体的“使用与满足”、“拟态环境”的建构等等。 文章的余论,笔者就当下流行的“红色经典”改编热现象发表看法,要解决“红色经典”改编的诸多矛盾,笔者认为应该在主流话语、大众、市场和知识分子这四维权力场域中寻求平衡,确定其更精准的传播“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