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毛女》的传播与经典化

来源 :杭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kl123lkj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50-70年代,以《白毛女》为代表的一批“红色经典”作品以不容置疑的姿态占据了当时文学传播的中心,并收获了巨大的社会效应与政治效应。梳理这些文艺作品在当时历史语境中的传播轨迹,考释其“红色”色彩的生成过程及运作机制,对于我们今天重新认识“红色经典”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白毛女》这一极具典型价值的作品为案例,从文学传播学的角度切入,择取《白毛女》传播过程中的三种典范样式——歌剧、电影、芭蕾舞剧,从时间(1940年代、1950年代、1960年代和1970年代)和空间(解放区、中国大陆、日本、东欧)两个维度,梳理其传播轨迹,籍此深入探究文艺政策、权力话语、知识分子、主流媒介、传播方式等要素在《白毛女》的传播与经典化历程中所起的作用。  论文的研究框架如下:  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现状及研究意图与方法。  第一章主要论述《白毛女》在历史传播过程中的文本生成与演变,从纵时的维度宏观梳理《白毛女》的创作与早期传播。通过对不同版本的研究分析,比较其在人物形象及情节设置上的演变,并深入探讨产生变化的原因;同时借助符号理论探析传播文本作为意识形态载体的发生机制。  第二章以传播中的重要因素——传播媒介为核心对象,采取以史论证的方法探讨政治媒介介入《白毛女》文本传播的机制及运作方法。通过仔细爬梳《解放日报》、《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介的政治定位、报道策略、话语机制,揭示《白毛女》“红色”色彩的形成及其政治意义的构建。同时,《白毛女》在50年代的国外传播,也充分证实了权威媒介在构建“文化霸权”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章从传播策略的分析入手,探讨隐匿在《白毛女》传播过程中的权力运作机制。权力阶层运用多种传播策略成功实现了对《白毛女》的“文化领导权”,例如呈现在显性与隐性层面的把关、不同受众群体的“使用与满足”、“拟态环境”的建构等等。  文章的余论,笔者就当下流行的“红色经典”改编热现象发表看法,要解决“红色经典”改编的诸多矛盾,笔者认为应该在主流话语、大众、市场和知识分子这四维权力场域中寻求平衡,确定其更精准的传播“坐标”。
其他文献
学位
在中国当代文坛,残雪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其小说作品的晦涩难懂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但是,在她的大部分小说中,还是存在或隐或显的线索,由此进入残雪的小说世界,我们可以发现其中
本文以泰国中部曼谷方言、北部清迈方言和中国广西北部东兰壮语、南部崇左壮语的分类词作为研究对象。以Aikhenvald(2000)对分类词的研究理论为基础框架,结合田野调查所收集到
就语文教研员来说,不仅是语文学科教学中的中坚分子,同时在任课的过程中,也是对课程教育改革目标达成发挥着重要影响力的角色。主要就语文教研员在课程改革中担任的历史新使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女性从沉重的压迫中觉醒,走上了独立之路。受到女性解放思想冲击的现代作家们在小说中塑造出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知识女性”形象,展现了这个群体的血泪讴歌。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