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KG2D介导的同种异体NK细胞对人脑胶质瘤细胞杀伤效应的实验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胶质瘤,亦称为神经胶质细胞瘤,发生于神经外胚层,是颅内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约占全部颅内原发肿瘤的36.26%~60.96%。脑胶质瘤尤其是高级别胶质瘤具有异常增生、浸润性生长、易复发、血管异常增生及免疫耐受等生物学特性,这使得胶质瘤虽经不断改进的显微外科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等措施的综合处理,仍易复发,预后不尽人意。如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GBM)患者虽经过综合治疗后,其中位生存时间仍少于15个月。为此临床需要寻找治疗胶质瘤的新方法。最近的研究证实,同种异体NK细胞能有效地杀伤原代的鼻咽癌、胃癌、肾癌、肠癌和卵巢癌等肿瘤细胞。NK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活性与NK细胞表面的受体和靶细胞表面的配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NK细胞表面的杀伤抑制受体与靶细胞表面的HLA-I类分子的结合,抑制NK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而当靶细胞缺乏HLA-I类分子时可激发NK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NKG2D(natural killer group 2D)是NK细胞表面的主要杀伤活化受体,其配体为MHC-Ⅰ类链相关分子(MHC classⅠchain-related molecule, MIC) A和B及人巨细胞病毒UL16蛋白的结合蛋白(UL16 binding proteins, ULBP)1、2和3等。本研究关注的是同种异体的NK细胞是否具有杀伤胶质瘤细胞的效应。在体外条件下分离、培养人脑胶质瘤细胞(human glioma cell, HGC),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检测其HLA-Ⅰ类分子和NKG2D配体的表达,并在体内、外条件下观察同种异体NK细胞杀伤胶质瘤细胞的可行性及其分子基础,为进一步认识同种异体NK细胞对胶质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提供实验和理论基础。从而为胶质瘤的治疗探索新的方法。第一部分原代培养HGC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目的:原代分离、培养、鉴定HGC,并观察其生物学特性,为探讨同种异体NK细胞对HGC的杀伤效应提供必备的基础。方法:术中获取胶质瘤患者肿瘤组织标本(术后病理诊断为胶质瘤Ⅳ级),分离、培养得到HGC,并经GFAP免疫组织化学鉴定为HGC。镜下观察胶质瘤细胞生长特点,并将一定剂量的HGC注入BALB/c裸鼠体内,观察移植HGC成瘤特征。结果:1.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组织HE染色切片见:核浓染,异形性明显,可见巨核,核分裂等。判定培养细胞来源的组织为胶质瘤Ⅳ级。2.体外培养的HGC生长良好,群体倍增时间为23.48hr。传代后的细胞生长旺盛,状态良好,性状稳定,有明显的对数生长期。3.培养的HGC经HE染色显示:细胞呈梭形、星形或不规则形,突起较小,核大小不一。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细胞GFAP呈阳性反应。4.将0.1ml (1×106个) HGC的悬液移植入BALB/c裸鼠体内,肿瘤出现时间为(9.17±1.68)d,成瘤率为100%,瘤组织为胶质瘤Ⅳ级。结论:1.HGC可以在体外进行培养,细胞倍增时间为23.48hr。2.胶质瘤细胞可成瘤,肿瘤出现时间约为(9.17±1.68)d。第二部分HGC HLA-I类分子和NKG2D配体表达的检测目的:检测原代培养的HGC HLA-I类分子和NKG2D配体表达情况,为进一步认识同种异体NK细胞对胶质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提供实验和理论基础。方法:采用RT-PCR的方法检测HGC MICA、MICB、ULBP1、ULBP2及ULBP3在mRNA水平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MICA、MICB、ULBP1、ULBP2、ULBP3分子及HLA-I类分子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MICA.ULBP2及ULBP3蛋白的表达。结果:1. RT-PCR检测结果显示HGC在mRNA水平表达NKG2D的配体MICA、MICB、ULBP1、ULBP2和ULBP3。2.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证实HGC表面表达HLA-I类分子及NKG2D的配体MICA、ULBP2和ULBP3,不表达NKG2D的配体MICB及ULBP1。3. MICA、ULBP2、ULBP3和HLA-I类分子在HGC的表达的阳性百分数分别为63.26±6.71%、61.234±5.97%、51.47±2.43%和89.67±7.28%。4. 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证实胶质瘤细胞表而表达NKG2D的配体MICA、ULBP2和ULBP3分子。结论:1.HGC在mRNA水平表达NKG2D的配体ULBP1、ULBP2、ULBP3、MICA和MICB。2.HGC表面表达MICA、ULBP2及ULBP3分子,不表达MICB和ULBP1分子。3.HGC表面高表达HLA-I类分子。第三部分同种异体NK细胞对HGC体外杀伤效应的实验研究目的:检测同种异体NK细胞对HGC的杀伤效应。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并通过MACS纯化NK细胞;采用MTT方法检测同种异体NK细胞对HGC杀伤效应,及不同效靶比时NK细胞对HGC的杀伤活性。结果:1.分离、纯化的阳性部分中,CD3-CD16+CD56+细胞的纯度达91.7%。2.同种异体NK细胞对HGC具有杀伤活性,且杀伤效应随着效靶比的升高而增强;效靶比为10∶1、20∶1、50∶1和100∶1时,杀伤活性分别为:23.64±1.73%、37.28±3.67%、49.63±4.28%和74.16±6.43%。结论:1同种异体NK细胞对HGC具有杀伤活性。2 HLA-I类分子及MICA、ULBP2及ULBP3分子在NK细胞对HGC的杀伤效应中起重要作用。第四部分同种异体NK细胞对HGC裸鼠皮下移植瘤的抑制作用目的:观察同种异体NK细胞在BALB/c裸鼠体内对HGC的杀伤效果,为脑胶质瘤免疫治疗提供实验和理论基础。方法:BALB/c裸鼠32只,随机分为4组:A组:无细胞移植组;B组:HGC移植组;C组:HGC+NK细胞移植治疗组;D组:单纯NK细胞移植组,每组8只。观察各组裸鼠成瘤时间、肿瘤体积变化,绘制肿瘤生长曲线、计算成瘤率。成瘤3周后,处死裸鼠,取瘤块称重,计算肿瘤生长抑制率,肿瘤组织常规病理检查。结果:1.A组和D组无肿瘤生长,B组和C组肿瘤出现时间分别为(9.23±1.64)d和(15.26±1.53)d。2.生长曲线显示同种异体NK细胞能明显减缓移植入BALB/c裸鼠体内的HGC的生长速度。B组和C组裸鼠的瘤体重量分别为(1.74±0.13)g和(1.26±0.08)g,C组瘤体较B组瘤体明显减小,肿瘤生长抑制率为27.59%。3.成瘤组织经HE染色鉴定为胶质瘤Ⅳ级,C组瘤体HE染色切片可见较多的坏死肿瘤细胞和NK细胞浸润。结论:同种异体NK细胞能有效抑制移植到裸鼠体内的HGC的生长。
其他文献
针对GM(1,1)模型预测的不足,对其进行修正得到修正模型,并利用芜湖市耕地变化进行实例验证和应用。结果表明:1)应用灰色预测的修正模型对耕地变化进行预测比直接应用灰色预测模型更精确;2)分段建模和建立灰色—马尔柯夫模型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对GM(1,1)模型进行修正,但两者可以相互结合,使预测结果更准确。3)建立灰色—马尔柯夫模型可以避免其他多种影响因素,更具科学性和实用性。
语言在表征领域长期以来都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而这一地位逐渐因为视觉交流的发展而不断下降。不可否认,语言交流与视觉交流作为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
介绍了萍钢公司烧结配加某澳大利亚矿粉的烧结试验.实验室试验表明,该矿粉理化性能相对较差,但在经济成本、烧结性能、冶金性能方面有较好体现.
论述了新余钢铁有限责任公司转炉生产40Cr合金结构圆钢的冶炼、LF炉精炼、连铸工艺和轧制工艺。通过工业性生产的40Cr圆钢产品,经检验表明,性能指标均符合GB/T3077—1999要求。
论述了100 t顶底复吹转炉生产65Mn钢的冶炼、LF炉精炼、连铸工艺,通过对生产工艺进行严格控制,65Mn钢盘条产品质量满足了GB/TR358-94标准要求,获得了用户的好评.
股票市场功能的发挥依赖股票价格这一市场信号的变动,并以此来引导并调节金融资源乃至经济社会资源的配置。随着经济金融化的不断发展,由金融资产价格风险波动所引起的经济波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了解其发病特点,探讨其中医辨证规律。方法:本研究共纳入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患者80例,男性患者48例,女性患者32例。
路径选择与杆塔定位是电力线路设计中的核心内容,本文以室内设计与野外勘察两个角度分别论述了路径选择与杆塔设计的基本原则、基础方法与工作重点。旨在提升电力线路铺设中
目的:总结评价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对于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的差异,并初步探讨术后各项指标恢复的差异,为临床应用提
随着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Web应用程序的规模越来越大,用户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提高Web应用程序的用户体验、提高传统软件框架开发效率,以及如何充分利用HTTP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