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尚堡油田南部浅层油藏(高浅南区)是受高柳及其派生断层作用而形成的复杂小断块背斜区,断层发育、构造复杂,油藏含油层系多、油水关系复杂、非均质性强,综合含水已达98.05%,亟需开展更精细的地质研究工作,为分析和挖潜剩余油提供地质依据。本文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为理论基础,完成了全区小层等时对比。在此基础上,一方面对研究区沉积微相特征进行刻画,进而评价了储层层内、层间和平面非均质性;另一方面,以单砂体为基本单元,评价了储层构型的空间特点,为单砂体三维地质建模及剩余油分布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总体来看,通过对南堡凹陷高浅南油藏地质的精细研究,本文主要取得了六个方面的主要成果: 1、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发现,馆陶比明化镇沉积时期的基准面低,基准面的高低及变化特点控制了明化镇、馆陶时期的沉积面貌。馆陶组沉积时期基准面从一个较低的水平不断上升,研究区的可容空间也不断增大。明化镇组沉积时期基准面的变化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基准面不断下降的过程,馆陶组沉积时期基准面不断上升,到明化镇组三油组的下部沉积时期基准面达到了相对较高的时期,自此之后基准面不断下降可容空间不断变小直到到明化镇组三油组沉积结束;第二个阶段也是基准面不断下降的过程,在明化镇组三油组沉积结束后基准面经历了一个快速的下降期,也就是说在明化镇组二油组沉积初期基准面是相当高的,可容空间也是相当大的,在整个明化镇组二油组的沉积过程中基准面总体来说都是在不断的降低的。 2、在前人分层成果的基础上,以标志层法、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法和切片法综合运用,对高浅南区明化镇组和馆陶组的分层界面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描述,并完成了全区小层的等时对比划分和小层格架下单砂体划分对比。 3、通过对砂岩微相类型及特征的深入细致研究,首次提出了馆陶组Ⅰ油组为过渡性河流相的概念。从岩心观察看,馆陶组Ⅰ油组的砂岩粒度较馆陶组Ⅱ油组、Ⅲ油组细,与明化镇组砂岩没有太大的区别,同时馆陶组Ⅰ油组内还发育有不少的决口扇和天然堤微相,这些微相特征不符合辫状河堤岸亚相不太发育的特点,所以提出馆陶组Ⅰ油组是曲流河向辫状河的过渡型河流相。 4、以砂层为单位,计算了渗透率变异系数(Vk)、突进系数(Tk)、级差(Jk)等非均质参数,结合劳伦兹系数柱状图完成了储层非均质性综合评价。层内非均质性方面,中部地区储层的非均质性强,沿东、西两侧方向上,储层非均质程度逐渐减弱;层间非均质性方面,NmⅢ5的非均质性最强,NgⅡ6的非均质性最弱;平面非均质性方面,物性展布受沉积相带控制,一般河床亚相中物性好,而堤岸亚相的储层物性条件差,平面上的物性展布主要是沿着河道方向。 5、通过明化镇组单砂体储层构型研究,明确了曲流河侧向加积为主的储层构型模式,定量评价了构型单元的空间参数。曲流河储层六级界面在基准面较高时是稳定的泥岩沉积,在基准面较低时由于后期侵蚀作用的影响,泥岩厚度大小不等,有些区域是物性隔层,分割不同期次的复合河道。五级界面限定单一的河道,河道的弯曲程度不等,在基准面较高时,弯曲程度大,河流的宽度窄,在基准面较低时,弯曲度一般要小一些,同时河道的宽度大。四级界面限定单一边滩,边滩在平面上呈半圆形或半椭圆形,在剖面上呈不对称的箕形,一般在低基准面时期,边滩规模较大,在高基准面时期边滩规模较小。三级界面限定单一侧积体,侧积体是在河道不断侧向迁移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季节性水动力变化形成的,侧积体在平面上呈新月形,在剖面上以一定的角度倾向凹岸。 6、通过馆陶组单砂体储层构型研究,明确了辫状河纵向加积为主的储层构型模式,定量评价了构型单元的空间参数。辫状河储层六级界面在基准面较高时是稳定的泥岩沉积,但在基准面较低时由于后期侵蚀作用的影响,泥岩厚度大小不等,有些区域是物性隔层,分割不同期次的复合河道。五级界面限定单一的河道。四级界面限定单一心滩,心滩在平面上呈椭圆形,在剖面上呈箱型,一般在低基准面时期心滩规模较大,在高基准面时期心滩规模较小。三级界面限定单一垂积体,垂积体是在心滩不断垂向加积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季节性水动力变化形成的,垂积体在平面上呈头部凹陷的椭圆形,在剖面上以一定的角度倾向四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