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揭示因水文条件改变而变化的洲滩植物以及土壤种子库分布规律,我们以洞庭湖洲滩植物和土壤种子为研究对象,沿泥沙洲滩、泥沙湖草过渡带、湖草洲滩、湖草芦苇过渡带、芦苇洲滩的带状顺序,分析其上植物群落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并通过种子萌发实验分析土壤种子库的特征变化,研究群落多样性、土壤种子库与土壤水分间的关系,种子库与地表植被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从泥沙洲滩到芦苇洲滩,土壤含水量呈递减趋势;随着土壤含水量递减,群落物种丰富度不断增加,但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并没有显著改变(p>0.05),种子库密度并无显著差异(p>0.05);从泥滩到湖草芦苇过渡带,群落间相似性显著增强(p<0.05),物种替换率变化幅度不明显(p>0.05),而从湖草芦苇过渡带到芦苇洲滩,群落间相似性显著降低(p<0.05),物种替换率明显变大(p<0.05),β多样性增大;两种水分条件处理下,湿润组种子库萌发物种数显著高于水淹组,且两种水分条件下萌发物种生活型有所不同;各洲滩类型下土壤种子库与地表植被相似性均小于0.200,相似性很低,萌发物种中未出现或极少出现地表主要优势种荫草(Phalaris arundinacea)、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等;同时,地表植被物种丰富度普遍高于种子库。研究表明,洞庭湖洲滩植被类型及其多样性沿水分梯度有明显的变化。水位过低,湿地植被将朝着中生化的方向演替;水位过高,则洲滩面积缩小,部分处于洲滩上部的带状植被将发生逆向演替。水分梯度的改变会影响种子的萌发格局。而持续的水淹状态将严重抑制种子的萌发,使地上植被无法更新,种群逐渐衰退,最终又反馈至种子库,造成种子库规模的缩小。洞庭湖各类型洲滩由于所处水位不同,受水淹干扰程度有所差异,这便造成种子库大小不同的因素之一。基于以上分析可知,一旦洞庭湖蓄水工程开始运行,原有的水文节律则被打破,而面对新的水淹干扰,洲滩种子萌发格局将发生变化,进而改变原有地表植被群落构成。因此,理想的保护和管理措施为减少人为干扰、退田退林还滩、降低人为改变水位情势的频率。同时,在进行湿地植被恢复时,不能单纯依靠种子库移植技术,还要考虑个别物种特异性,配合具有针对性的人工措施恢复其原有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