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天人观的逻辑发展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mo2831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探讨儒家天人观的起源,对儒家天人观在先秦、汉代、宋明三个阶段的发展和演变进行考察。儒家天人观起源于古代原始宗教的“神人交通”观念。孔子天人观是对“神人交通”观念的人文主义突破,《易传》从天人合一的角度对孔子人文主义的天人观和老子自然主义的天人观进行综合和提升。荀子从天人相分的角度对先秦各家天人观进行深刻地批判和总结。汉代儒家天人观主要以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为代表,它以阴阳五行学说作为其理论基础,与政治大一统有着密切关系。在三教合一的背景下,宋明理学家普遍从本体论角度阐述天人关系,将儒家天人观发展到新的理论水平。宋明理学家普遍从天人合一角度发展儒家天人观,而王夫之从天人相分的角度对理学家天人观进行最后的总结,成为儒家天人观的最高理论成果。儒家天人观中的天人相分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相反,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则从思想内容和思维方式两个层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通过对儒家天人观逻辑进程的考察,可以揭示出在儒家天人观的发展中起着深刻影响的不是天与人的内在矛盾。相反,现实政治和伦理的需要才是推动儒家天人观发展的强大动力。
其他文献
本文尝试运用法哲学领域的研究方法,以“法”为核心词来研究墨子思想,通过规范、现实、实践等层面的观察,一方面揭示出墨子对法思想的关注,探讨其法思想的哲学内涵;另一方面,
美育是人类教育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倍受世人关注和重视。和谐致美,以美育人。人们不仅希望美育能提升人类个体的生命意识,也希望美育能承载起人类的人文关怀。民间艺术
白族是定居在云南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是一个开放和进步的民族。以白族为中心的大理文明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今白族聚居的大理白族自治州,是白族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云南最早的文化发
制度文化作为人的活动的非实体性要素之一,不仅是人的活动与创造,也是规范活动主体的基本秩序体系。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活动研究的深化,制度文化已成为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问题已严重影响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其他城市的发展经验,我们可以发现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技术不仅能很好的解决城市交通问题,而且也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