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使用多导睡眠图、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客观地分析PD患者睡眠障碍的表现形式,研究帕金森病的夜间及白天睡眠障碍特征;探索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的潜在影响因素及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采用UPDRS-III评分、Hoehn-Yahr(H-Y)评分及用药调查表分别对26例PD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病程、多巴胺能药物应用等情况进行评定和计算。对26例临床确诊的PD患者和31例年龄、性别匹配而无明显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对照组行全夜可移动的视频多导睡眠监测及次日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分析比较各项睡眠结构及进程参数以及睡眠相关事件。结果:1、经PSG监测发现,PD组睡眠破碎(76.0%)、快速眼动睡眠期肌电失迟缓(69.2%)、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50.0%)、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61.5%)、日间过度瞌睡(26.9%)等的患病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间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D组体重指数(BMI)、N2睡眠期百分比、REM睡眠期百分比、低通气指数、平均睡眠潜伏期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而PD组醒觉指数、周期性腿动指数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2、PD伴RBD组的病程更长,其Hoehn-Yahr评分、N1睡眠期百分比、醒觉指数、周期性腿动指数较PD不伴RBD组高(P<0.05)。3、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在PD患者中醒觉指数与年龄、Hoahn-Yahr评分存在明显正相关性,而与病程、UPDRS-Ⅲ评分、左旋多巴等效剂量无关;平均睡眠潜伏期与年龄、左旋多巴等效剂量存在明显负相关,而与睡眠效率、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醒觉指数无关。4、PD组有5例(19.2%)出现入睡期REM睡眠(SOREMPs)以及128次小睡中有7次(5.5%)小睡出现SOREMPs,其中符合“发作性睡病样表型”(MSLT检查中出现SOREMPs≥2次)有2例;而对照组无1例出现SOREMPs。PD组有3例(11.5%)出现睡眠发作(SAs),而对照组无1例出现SAs。结论:1、PD患者睡眠障碍的患病率高,在PSG及MSLT中主要表现为睡眠破碎、快速眼动睡眠期肌电失迟缓、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日间过度瞌睡等。临床上需要提高对PD患者夜间及白天睡眠障碍特征的认识。2、通过PSG监测发现PD患者睡眠结构、睡眠进程等生理参数改变,提示PD患者存在睡眠结构紊乱、生理性睡眠一觉醒机制障碍,其醒觉指数还可受到年龄、Hoahn-Yahr评分等因素影响。3、RBD随着PD患者病情进展,其患病率呈现增加的趋势。临床病史和同步视频PSG可提高RBD诊断的准确性。RBD可影响睡眠结构,引起N1睡眠期百分比及周期性腿动指数增加,从而导致醒觉指数增加,PD伴RBD患者既可以对自己还可能对陪伴人造成伤害。4、MSLT可用于PD患者的EDS诊断,PD患者合并EDS的确切病因难以确定,因为受到众多潜在因素的影响,其中年龄、左旋多巴等效剂量等因素应加以重视。PD患者中SAs的机制尚未明确,虽然PD患者中SAs不多见,但临床医师还需提高警惕认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