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姜在熙在1953年出生于辽宁省铁岭县。1981年发表短篇小说《大力士》初登文坛,之后陆续发表了中、短篇小说50余篇。他的作品在朝鲜族文坛也受到了广泛的认可,曾获得《黑龙江新闻》"金达莱文学奖",《辽宁朝鲜文报》"鸭绿江文学奖",在外同胞文学奖,《辽东文学》"沈阳朝鲜族企业家协会文学奖",虎龙杯文学奖,《民族文学》母语创作优秀奖等多项殊荣。特别是小说《终点站》还获得了 1999年韩国第一届在外同胞文学奖。20世纪70年代中期,辽宁地区的朝鲜族文学处于萌芽状态。辽宁省的朝鲜族文学和中国的其他地区一样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时期,处于衰退的状态。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辽宁省的朝鲜族文学才迎来了新春。辽宁省的朝鲜族文学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成熟期,很多作家开始在省内外的刊物中崭露头角。姜在熙作为辽宁朝鲜族文坛的代表作家,以辽宁为舞台,通过描写朝鲜族农民的生活及其变化,关注朝鲜族农民的命运和出路问题。姜在熙小说在地域的特殊性、主题意识的独创性、艺术手法的成熟性等方面,可以说他不仅在辽宁朝鲜族文坛,甚至于在整个朝鲜族文坛都享有重要的位置。另外,在朝鲜族文坛,比较集中于对老一代作家以及延边地区作家的研究,对新一代作家以及辽宁地区作家的研究比较少。为了朝鲜族文坛的持续性发展,我认为加强对引领未来的新一代作家的作品以及各地域文学的关注,并且全面、系统地对此进行研究是现在面临的重要的课题。因此,对于姜在熙小说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姜在熙的中、短篇小说集《呆子们的宴席》于2013年在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这本小说集中收录了姜在熙中、短篇小说31篇,时间上来说,收录了 1980年代到2000年代的作品。有关姜在熙小说的研究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仅有1-2篇评论。由此,有关姜在熙小说的研究情况存在以下问题。有关姜在熙小说的研究成果只涉及了 1980年代的作品,几乎没有有关1990年代以后作品的研究。而且,现有的研究只是对其某一部作品的简单评价,现如今对姜在熙小说的系统化研究还处于空白阶段。因此,本论文以《呆子们的宴席》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姜在熙小说进行全面、系统、客观的研究,从而填补对姜在熙小说系统性研究的空白。本论文主要采用社会历史批评方法进行分析,共分为四章进行论述。第一章为绪论,叙述了研究目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论文构成。第二章研究了姜在熙小说的题材-主题特征。这部分主要把姜在熙小说的主题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建国后朝鲜族生活的反思,改革开放中朝鲜族社会问题的审视及批判,市场经济中朝鲜族农民劣根性的批判及其忧患意识,中韩建交后在韩朝鲜族生活与命运的审视及批判。建国后朝鲜族生活的反思部分,主要以建国后为小说的背景,以文化大革命为主要题材。姜在熙的《姐姐》、《下雨的秋夜》、《福地》、《遥远的地方》等作品以文化大革命时期为背景,揭露、批判了文化大革命的荒谬性和其引发的人生悲剧。另外,系列小说《那年冬天》真实地描述了左倾思想蔓延的年代人们的生活面貌。改革开放中朝鲜族社会问题的审视及批判部分,主要以改革开放为时代背景。其中,以孝为主题的《朦胧的满月》、《终点站》等作品描述了在当今社会兴起的人格修养的降低以及伦理道德的堕落等社会问题;《某天早晨》批判了官僚主义作风,并且启示用暴力与其对抗只会害人害己;《相逢·离别》等作品描述了去韩国打工导致家庭破裂的社会问题;《秋天》表现了为了出外工作,不得不离开家乡,与家人分离的悲痛心情;《奶奶》深入奶奶的内心世界,描述了在物质主义盛行的社会中人们内心的孤独与苦痛。姜在熙以改革开放以后在朝鲜族社会中蔓延的各种社会问题为主题,真实地反映了朝鲜族的生活面貌以及精神状态。市场经济中朝鲜族农民劣根性的批判及其忧患意识部分,主要以市场经济中的农村为背景,通过《酒醉的村庄》、《村庄》等作品批判了朝鲜族农民堕落的生活面貌;通过《赤裸裸的夏天》、《脱谷》等作品批判了嫉妒、无知、虚荣、享乐、过度消费等朝鲜族的劣根性。中韩建交后在韩朝鲜族生活与命运的审视及批判部分,主要以中韩建交后的韩国为背景,通过《呆子们的宴席》、《寻找昨天的捉迷藏》、《酒殇》、《1998仙府洞的夏天》、《冬眠》等作品描述了在韩朝鲜族堕落、悲惨的生活面貌。第三章主要通过作品的分析,研究姜在熙小说的创作特征。姜在熙从1980年代开始就一直深切地关注着朝鲜族社会,尖锐地揭露朝鲜族人民的思想意识,并且深刻地批判蔓延于朝鲜族社会的社会问题。另外,姜在熙以主题的新颖性在辽宁朝鲜族文坛崭露头角,并且运用恰当的叙述视角和多样的叙述手法真实地描述了朝鲜族的现实生活和命运,体现了强烈的批判意识和忧患意识。第一,主题的新颖性。以孝为主题的《朦胧的满月》,以批判朝鲜族传统的农耕意识为主题的《农夫歌》,以批判朝鲜族嫉妒、无知为主题的《大道》等作品都体现了姜在熙小说主题的新颖性。第二,深刻的批判意识和忧患意识。姜在熙的多数作品都显现出了对朝鲜族现实生活的反省和批判,并且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第三,叙述视角的恰当性。《坡路》、《遥远的地方》、《下雨的秋夜》等作品以第一人称视角直接描述了主人公们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所承受的痛苦。这种视角的选择更真实地表现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荒谬性。《爸爸不在》、《终点站》、《即使这个山岗那个山岗都已翻过》、《呆子们的宴席》、《寻找昨天的捉迷藏》等作品以第三人称视角更加明确地刻画了主人公形象和作品的主题。第四,叙述手法的多样性。姜在熙深思朝鲜族的现实生活和命运,以现实主义方法真实地描述朝鲜族的生活面貌。在朝鲜族小说还没有脱离理想化,普遍以完美结局结束时,姜在熙已经开始运用现实主义方法,真实地描述人们的喜怒哀乐。另外,姜在熙还运用讽刺和对比等手法生动刻画人物形象,丰富了小说内容,凸显主题。第四章为结论,对论文的内容进行整理、概括,并且归纳所得观点。总体来说,姜在熙以小说主题的深刻性、真实性、创新性,现实主义细节描写的真实性和生动性,叙述视角的恰当性,叙述手法的多样性,强烈的批判意识和忧患意识等特点,在辽宁朝鲜语文坛,甚至整个朝鲜族小说文坛上拥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