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文化中的三大模式变迁研究——基于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视角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qing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模式可理解为是其信仰群体中达成的普遍共识,它既表现为个体成员在行为上的一致表达,又表现为面向群体形而上的哲学观念,不同群体之间的文化模式具有一定共性和差异性。商品经济利益驱动、城市价值观、现代主义乃至后现代主义等观念思想,使得传统乡村社会的文化价值体系受到巨大冲击,其文化模式在政治、宗教和审美三大维度上发生了显著变化。政治上,从传统的宗法礼俗社会,经历了“援法入礼”和“以礼入法”,逐渐转向法治的新乡村社会;宗教上,从传统无制度的“神灵大杂烩”,有制度的神灵排斥,到后来半制度化的文化大融合,而农民的信仰也逐渐由缺失转向主体选择;审美上,从传统神化的“天人合一”到“物化自然”,再到现代生态失衡背景下人化山水理想的复苏与回归,引发着人们的思考。  文化模式的分析框架具有一定普遍性规律,可以有助于从宏观上认识文化模式变迁的趋势,为此,本文在把握这一普遍规律的基础上,论述了我国乡村文化模式在政治、宗教、审美三个维度的变迁历程,同时学习和借鉴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论中文化平等、差异、整合思想,以期价值多元、变迁路径多元思想指导下紧密联系文化的特殊性,努力做到乡村文化模式变迁中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以期我国乡村文化在保留优秀传统特质的基础上实现文明发展,发展的同时降低强制性文化转变带给人们的伤害,促进我国乡村文化繁荣发展。聚简朴纯真之氛围,享儒道佛家之智慧,集约乡土自然之美好,是人们对乡土中国的美好愿景,更应该是以实际行动践行和捍卫的方向。
其他文献
基础科学是科学之本和技术之源,也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先导与源泉。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在实现创新型国家中基础科学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新技术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大
科学解释作为科学哲学的主要目的,是科学哲学的重要特征。20世纪中期,伴随着逻辑经验主义的衰落,科学哲学的发展呈现从“语言学转向”向“解释学转向”的转变。关于理解科学
21世纪以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全球化趋势的加强正给我们带来新的挑战,全球化视野下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政治中享有的优先地位和操纵的霸权政治,正对应着社会主义国家利益遭受的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必然会经常面临两个或两个以上实践对象或目标的选择活动。在行为选择的过程中,判断行为选择的根据是道德哲学中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课题。从古希腊的柏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