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衔接手段是实现衔接的手段,指标明语篇各T单位间或各部分间关系的单词和词组。国外自20世纪80年代对写作中的衔接手段进行探讨与研究,但研究结果差异较大,至今仍无法回答衔接手段可以多大程度地预示作文质量或作者的语言水平。另一方面,国内研究人员很少对衔接手段进行定量研究,一些学者注意到了中国学生在运用衔接手段时存在很多问题,但他们的讨论只是思维性的,没有实证依据。本研究从定量的角度考察处在不同年级的英语专业本科生在英语作文中运用衔接手段的情况,具体要回答的问题包括:1) 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在衔接手段的运用方面是否发生了变化?如有变化,变化的特点和趋势是什么?2) 在不同题材的作文中,学生使用的衔接手段是否有差异?如有差异,差异的特点是什么?衔接手段的频率和作文成绩的相关性如何?研究对象为国内一所重点大学的98-01级的120名英语专业本科生(每年级30人),研究工具为研究对象在写作课堂上写的关于两篇不同题材的240作文。所有作文都被数出14种衔接手段的频率,并转化为每T单位频率数。此外,三位评分员还依照TOFEL评分标准对作文进行了评分,他们的平均分为作文的最后成绩。将每T单位衔接手段数和作文成绩输入电脑后,采用SPSS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方差分析和/或非参数检验,旨在探讨各年级学生运用衔接手段的差异及变化。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使用了更多的词汇衔接手段,而在部分语法衔接手段方面高年级的学生比低年级的学生用的要少。词汇衔接手段随着年级上升的趋势表明学习者随着水平的提高会运用更多的词汇衔接手段以实现文章的连贯。部分语法衔接手段下降的趋势与它们自身的特点有关。前人研究显示这些衔接手段更常见于口语语篇,因此高年级的学生可能意识到了在较正式的写作中运用它们不太合适,减少了使用频率。这一结果支持了Reynolds(2002)的二语写作发展理论,即随着写作水平的提高学习者的语言形式会从较口语化转向书面化。 <WP=8>通过重复测量分析,本研究还调查了衔接手段在两个题材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在部分衔接手段方面两个题材的作文有显著差异。不同题材的不同要求和写作者背景知识的不同可能是造成差异的重要原因。另外,本研究还考察了衔接手段与写作质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衔接手段的频率和作文分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两种词汇衔接手段与作文分数正相关且相关系数较高,部分语法衔接手段也与作文分数显著相关但都为负相关。但总体上衔接手段与作文成绩的相关性不高,系数都没达到0.40。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衔接手段的频率不能较好地预测作文质量。另外,本研究也可能因为没考虑衔接链而低估了衔接手段和作文质量的相关性。本研究揭示了中国英语专业本科生作文中衔接手段的一些发展特点,对外语写作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作者也建议通过长期跟踪调查或抽样调查的方法研究各种学习群体在衔接手段的运用方面的发展特点,进一步扩展和完善二语写作的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