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中小城市在协调城乡平衡发展与承接城乡经济、产业和人口转移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对中小城市建设现状开展研究具有必要性。此外随着移动互联网终端的普及和数据分析方法在大城市研究中应用的逐渐成熟,因此对中小城市开展多源数据分析研究具有可行性。通过对中小城市建成区现状进行量化分析,可以更加精准地监测“城市病”的发生,为预防性措施的实施做好提前的准备。通过对国内外基于多源数据分析的城市研究发现,POI数据常被用于城市功能性质的识别,百度地图人口热力数据在近年被验证可以测度城市中人群集聚的特征。但是探究城市功能性质和人群集聚特征相关性的研究还较少。论文运用POI数据分析、百度地图人口热力数据分析等方法,首先对相关理论进行梳理总结,发现功能混合理论与城市活力理论是分别从空间视角和社会视角对构建美好城市生活的探究,同时空间和社会两个视角分别与人类聚居学理论中“容器”和“内容”两类构成元素相对应。因此,功能混合理论、城市活力理论和人类聚居学为本研究的方向提供理论基础。另外,街区因其空间和社会双重属性,可以作为功能性质和人群集聚特征研究的分析单元。其次利用互联网多源数据,选取长三角城市群宁杭生态经济带上副中心城市溧阳为研究对象,构建量化研究指标,对溧阳市中心城区街区功能性质和人群集聚特征做出分析。发现溧阳市中心城区内街区存在以下问题:(1)规划的强制性和机械性带来街区功能模式的匀质化;(2)新城规划在建设过程中按功能分阶段实施街区导致长期难以形成凝聚活力的系统;(3)老城交通设施不足埋下城市拥堵和“空心化”的隐患;(4)商业和绿化功能的缺位使居住组团面临较高通勤交通成本和较少户外生活空间;(5)“文明城市”下的城市美化运动制约个体经济的发展。基于现实问题,提出以下的街区优化提升策略,包括:(1)运用街区尺度功能混合理论与城市建设强度分区管控的操作手段应对规划与建设问题;(2)尝试开展街道“公共性”回归实践及借鉴“一地多用”模式破解老城交通困境;(3)开辟城市绿化街区和培植城市花园增加居住街区组团的室外活动空间;(4)提高街区商业消费空间容纳能力促进个体经济可持续发展,增进街区活力。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并结合研究中的不足,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做出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