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清时期是现代汉语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此时期的中国白话小说数量繁多。《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著录的1901年至1911年间的白话小说一共有529部,几乎占自唐代至清末总量1164部的一半。而这些作品中,又以《孽海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四部作品的社会影响最大、艺术性最高。因此,它们堪称是晚清时期文学作品的杰出代表。此外,由于它们“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又被鲁迅先生称之为“谴责小说”。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主要采用晚清时期的白话形式写成,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可以说是晚清时期语言研究的重要语料。本文以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为主要语料,力图通过对其中称谓词语的研究,勾勒出晚清时期汉语称谓系统的基本面貌。同时,本文通过对具体的称谓现象的分析和阐释,揭示出谴责小说称谓词语独特的语用形式及语用功能。在对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称谓词语作共时描写的同时,我们也在寻求其历时的发展演变。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中的亲属称谓词语继承和延续了古代和近代的亲属称谓词语,同时奠定了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词语的基础;而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中的社会称谓词语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在研究过程中,本文立足于语言学理论,同时又注重吸纳传统小学的治学精神,对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的称谓系统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论述了汉语称谓词语的研究概况,指出称谓词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从本质上是一种表示人际网络关系的符号系统,并将汉语称谓词语分为亲属称谓词语和社会称谓词语,认为专书称谓词语的研究是汉语史研究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结合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小说语言特色,探讨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称谓词语的研究价值以及研究概况;选定研究范围,采用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相结合以及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从语言、文化、社会的视角对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的称谓词语进行多维度研究。第二章,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称谓词语概说。本章从类型和来源两个方面讨论了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称谓词语的概貌。首先从总体上将称谓词语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又根据中国宗法社会的特点将亲属称谓分为父系、妻系、夫妻系;根据语言单位、语义内容、适用范围、指称对象数量、词语的构成对社会称谓词语进行了分类。其次,探讨了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称谓词语的来源:因特殊需要而加以运用的由历史典故凝缩而成的称谓词语;来自神话传说的称谓词语;历史上传承下来的固有称谓词语;因交际需要而产生的新词;来自古代官名之外别起的称谓词语;来自方言或少数民族的称谓词语;来自外语音译的称谓词语。第三章,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称谓词语的词义研究。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中的亲属称谓词语的理性意义大多是直接体现的,但社会称谓词语具有直接性的相对较少。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社会称谓词语中有许多典故称谓词语、借代式或比喻式称谓词语,这部分称谓词语的理性意义无法从词素义或词义直接看出,需要通过相关或相似性联想,从而间接获得理性意义。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的称谓词语的词义特征在感情色彩、民族色彩、风格色彩、时代色彩、地方色彩及形象色彩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这些色彩类聚提高了称谓词语的表现力,满足了人物交际的需要,实现了作者表达的意图。在“词义类聚”一节中文章对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称谓词语中的同义、近义、反义、多义、顺序、同素等意义类聚形式进行了研究。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认识以及词汇系统内部的调整引起了词义的演变。文章又探讨了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称谓词语词义引申的主要方式——相似引申、相关引申、礼俗引申、特指引申,讨论了引申结果以及称谓词语在色彩意义、语法意义上的演变。第四章,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称谓词语的社会文化研究。本章首先讨论了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亲属称谓词语与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关系。亲属称谓词语是对家庭成员和相关亲戚的称谓,反映了人们的亲属血缘关系。中国根深蒂固的宗族一家族的延续,使得血缘亲族制度的基本结构一直保持不变,反映在语言上就是亲属称谓词语的相对稳定。同时,在对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亲属称谓词语的研究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它们所反映的中国传统文化。其次讨论了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社会称谓词语与晚清社会文化的关系。分别探讨了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社会称谓词语与晚清政治、经济、科举、市井、宗教、方位文化等六方面的关系,完成了从文化的视角对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称谓词语的审视。第五章,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称谓词语的语用研究。称谓词语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系统,只有当称谓符号与具体的语境结合起来时,才能发挥符号所具有的功能。在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中称谓词语具有社交指示功能、描绘人们形象的功能和表达情感的功能,这些功能与具体的语境密不可分。同时,小说中人们在使用称谓词语时遵循着情感原则、表敬原则和等差原则。情感原则和表敬原则并非是完全孤立的,有时是结合在一起共同起作用的。研究发现,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称谓词语在使用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放弃情感原则或表敬原则而遵循等差原则的情况。在遵循这些原则的基础上,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称谓词语的使用也受到作者主观创作、言语交际目的、人物身份、地位、职业和场合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使得称谓词语呈现出与交际双方角色不相称的超常规使用。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称谓词语超常规使用的表现形式包括语义场的互换和修辞的运用,这些超常规使用的形式又主要具有谴责的语用功能。从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称谓词语的语用分析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所论述的晚清谴责小说“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虽命意在于匡世,似与讽刺小说同伦”的文化语言艺术特色。第六章,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称谓词语与现代汉语称谓词语比较。首先,比较了亲属称谓词语。汉语亲属称谓词语是一个严密的系统,在发展变化中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是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大致可以发现彼此之间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在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亲属称谓词语中有部分古语词,在现代日常交际中不再使用;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社会结构、家庭关系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中的许多亲属称谓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已经逐渐消失;除了旧词的消亡、新词的产生外,有些多义称谓词语义项的使用也发生了变化;从音节上看,现代汉语中部分亲属称谓呈现出单音节化。其次,比较了社会称谓词语。由于社会称谓词语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因此变化较大。主要表现在: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中的部分社会称谓词语消失;有些社会称谓词语虽然保留了下来,但意义发生了改变;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中的通用称谓词语由官化倾向变为现代汉语通用称谓词语的平等化倾向。结语部分简单地总结了全文,得出对称谓词语本身特点、谴责小说称谓词语的特殊语用功能、其在词汇史上的地位等问题的认识和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