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淮海平原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聚集区之一,是我国的主要商品粮生产基地。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作物秸秆的利用价值逐渐降低,秸秆焚烧现象越来越严重,由此带来的大气污染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加强秸秆焚烧的分析研究对于控制秸秆焚烧、保护大气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针对安徽省的淮河流域,统计了该区域20012014年农作物收获期的秸秆焚烧火点、秸秆焚烧迹地及其产生气溶胶的时空分布状况,并从以下三个角度分析了基于AOD数据对秸秆焚烧监测的可能性。(1)分别从MODIS秸秆焚烧火点、10 m风场、MODIS气溶胶光学厚度3个方面对发生在安徽及周边省份的2009年6月19日的PM10污染事件进行机理分析,探究利用10m风场、MODIS秸秆焚烧火点、MODIS AOD及PM10数据监测秸秆焚烧状况的可行性。(2)利用拉格朗日混合单粒子轨迹模式对2009年6月5日阜阳市出现的PM10污染事件进行了后向轨迹分析,分析阜阳市此次PM10污染事件的污染物可能来源,为研究区域间污染物的扩散提供借鉴。(3)为分析火点分布与AOD分布的相关性,选择具有代表性的2008年6月5日、2011年6月7日、2011年6月8日、2006年6月11日和2013年6月13日的火点与AOD数据,计算火点与对应日期的AOD数据的相关系数分布图,研究火点密度与AOD值的相关性。根据以上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MODIS火点随冬小麦收割的向北推移逐渐由南向北移动,20042014年5到6月间MODIS秸秆焚烧迹地面积及分布波动很大。(2)20042014年安徽省淮河流域的秸秆焚烧火点和迹地均呈聚类分布,说明秸秆焚烧高度受人为因素影响并具有强烈的地域特点。(3)从20042014年的安徽省淮河流域AOD平均值的逐日变化上看,每年6月112日的AOD平均值都基本上在2.0以上。从20042014年安徽省淮河流域11年平均的AOD的分布上看,全区AOD高值区分布在安徽省淮河流域的东北部。在每年的6月211日秸秆集中焚烧期,安徽省淮河流域约有1/7的面积为秸秆焚烧所产生的气溶胶所覆盖。(4)秸秆焚烧火点、10 m风场、气溶胶光学厚度的空间分布之间存在一致性,这表明使用AOD对秸秆焚烧进行监测是可行的。(5)2009年6月5日阜阳市出现的PM10污染事件中有外来污染物的输入,污染物来自阜阳西部、河南中部、东南部和湖北北部、东部,表明秸秆焚烧产生的污染在区域之间具有扩散性,这也表明加强区域秸秆焚烧的联防联控是很有必要的。(6)安徽省的淮河流域有28.8%的面积上火点密度与AOD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5以上,这表明秸秆焚烧可显著提高区域的AOD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