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话语是传递知识,监控学生行为和师生之间交流观点的媒介。然而对于英语这门特殊的学科来说,学习者输入的大部分可理解性目标语来源于教师的课堂话语。此外,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也可通过教师话语得到传递,同时一节课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话语的有效性。为了了解教学过程,提高教师教学质量,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和课堂参与者开始客观的分析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大量研究表明,教师话语融合言语和非言语两种。言语行为可以清楚直接的传达意义,但有时却可能误导学生,引起他们的困惑。然而非言语行为可以准确表达,并且明确的反映话语者的情感状况。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全面生动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实现传道授业的目的,就更应该关注他们的课堂话语,尤其是非言语行为。然而,目前大部分此类研究大多局限于教师话语的言语行为,例如教师话语量、教师提问、教师反馈,教师话语调整等方面。虽然教师话语的言语行为是教学指导的主要部分,但却不是唯一形式。涉及图像、声音和其他的符号资源在内的多模态话语分析表明,如手势、面部表情、姿势和空间距离等在内的其他非言语行为也可以传达信息,这成为解决之前研究局限性的重要突破口。当前对教师课堂话语非言语行为的研究相对较少,且研究多集中在高中和大学,初中阶段有关研究甚少,而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角度来研究教师课堂话语非言语行为更少。在借鉴之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利用系统功能语言学,伴随语言学和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的有关观点,并结合两位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录像,对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非言语行为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采用定性为主,定量为辅的方法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初中英语教师课堂话语非言语行为中主要包括哪些模态?2)各模态之间是什么关系?3)英语教师是如何将各种模态协同起来共同建构意义,实现教学目的?研究表明,教师课堂话语主要包括视觉模态和听觉模态两种,且各模态之间的是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根据不同任务的需要选择相应的主模态,以此来建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