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Massive MIMO的空间调制技术研究

来源 :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p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and Multiple Output,MIMO)系统中,空间调制(Spatial modulation,SM)技术被认为是一种既能实现较高频谱效率、能量利用率,又具有简单系统结构的新型传输技术,它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实现了能效、复杂度和硬件成本之间的平衡,自提出以来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SM技术由于特殊的发射结构导致无法获得多天线的发射分集增益和空间复用增益,从而不适用于高速率、高容量的场景,特别是在未来大规模天线结构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在传统空间调制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优化,并结合预编码提出了两种新型空间调制技术。两种方案分别针对发射空间调制(Transmit SM,TSM)和接收空间调制(Receive SM,RSM)模式,在现有空间调制的基础上,还能带来额外的波束赋形增益,进而大大提高了传统空间调制系统的性能。本文首先深入研究了现有的空间调制技术,并分析了它所存在的缺陷和应用受限场景。深入研究了现有文献中基站端有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CSI)辅助下的空间调制优化方案,包括TSM模式下基于天线偏移的空间调制,基于相位预对齐的空间调制和RSM模式下各种基于预编码辅助的空间调制,并进行了仿真和误码性能的分析。然后本文提出两种新型SM传输方案,分别是基于迫零预编码的单流空间调制传输方案(Zero Forcing Assisted Single Layer Beamforming for Spatial Modulation,SZF-SM)和一种简易波束赋形辅助的空间调制方案(A Simplified Beamforming Assisted Spatial Modulation,SBF)。SZF-SM利用迫零预编码和CSI构造特殊的空间信号,可以使得系统在发射端迫零后将所有信息比特承载在单数据流中进行传输。该结构可以避免传统MIMO多流传输造成的干扰问题,同时可在发端获得波束赋形增益,并且可在收端利用所有接收天线进行联合检测以获得接收分集增益。此外,本文还重点推导了SZF-SM系统的理论误码率上界,包括多输入单输出(Multiple Input and Single Output,MISO)和MIMO两种结构,并结合仿真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与合理性。仿真结果还显示该方案在高相关的MIMO信道下相比传统传输算法表现更优异,并且在某些特殊场景中也显示出其性能相比传统MIMO算法的优势。此外,本文还提出一种基于SBF的空间调制传输方案,该方案通过在发射端利用信道相关矩阵进行波束赋形以构造空间传输信号,该结构在发送端获得赋形增益的同时,可大大降低接收端检测复杂度。本文还对SBF传输方案提出了一种低复杂度的线性盲检测方法,该方法在接收端无需精确的信道估计信息,而只需接收信号的强度信息即可进行发送信号的检测和恢复。同时我们对该方法进行了理论分析,推导了SBF在小规模和大规模天线设置下的收发分集增益,并证明了该盲检测方法在大规模天线下其性能逼近最优的ML检测。最后本文分别从误码性能和计算复杂度两个方面仿真对比了本文所提出的SZF-SM、SBF传输方案与各种空间调制技术以及传统MIMO预编码系统的性能差异,仿真结果及复杂度分析表明该新方案在MIMO系统下其性能及复杂度都具备优越性,为未来大规模天线系统提供了新思路及可行的新方法。
其他文献
叠前地震反射模式是指能区分不同叠前地震反射信号的独有特征。叠前地震反射模式识别与分析流程就是对叠前地震反射信号进行处理,提取叠前地震反射特征进行识别,最终生成叠前地震相图。依据生成的叠前地震相图可以预测地下油气藏分布情况,为油气藏勘探提供参考依据,从而节约勘探成本,具有重要的意义。叠前地震信号维度高,直接进行叠前地震反射模式识别容易引发维度灾难、计算量过于庞大、识别效果不精确等诸多问题,所以通常会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基于对传输速率以及对频谱利用率的考量,通信发射机的发射频率不断提高。对于毫米波发射机而言,由于发射频率较高,为了提高发射信号的指标,一般采用多次变频的形式,而每一次变频除了所需信号的频率外,还有各种组合频率,如果不加以抑制就会对信号产生干扰,因此在毫米波发射机中需要进行多次滤波。此外随着通信系统集成度的提高,对器件提出了小型化以及高性能的要求,当前的SIW滤波器在毫米波发射机中
外辐射源雷达是一种不主动发射探测信号,通过借助空间中第三方照射源发射的传输信号对目标运动状态完成检测的双基雷达系统。其中广播电台、通信基站、电视卫星等等都常作为系统的第三方外辐射源。由于其特殊的工作原理,区别于传统主动雷达的特殊结构,外辐射源雷达系统具有隐蔽性强、反隐身能力强、低成本等许多优势,因此在雷达检测领域受到非常广泛的关注。但由于复杂的外部环境中存在大量干扰,经过反射的回波信号能量通常很微
随着微小型无人机发展越来越迅速,应用场景越来越广泛,旋翼无人机自主导航逐渐成为了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旋翼无人机自主导航时凭借GPS、激光雷达、视觉传感器和惯性传感器融合的方式来进行导航评估。场景的多样化使得旋翼无人机在GPS信号差和光照不良的情况下依赖GPS和视觉导航出现失效的问题。然而激光雷达可以不依赖周围场景的GPS、光照等情况实现高精度的位姿估计,因此基于激光雷达的导航系统有着更为广泛的使用场
频控阵(Frequency Diverse Array,FDA)由于其距离-角度-时间依赖的波束图特性,成为近年来的一个热点问题。相对于线形阵列和平面阵列,共形阵列具有易于附着载体表面、可减轻对载体空气动力学影响的优点。探索两者结合的阵列性能是值得研究的方向,然而,针对共形FDA却鲜有研究。结合共形阵列和FDA的优点,本文建立共形FDA阵列数学模型,探索阵列特性并研究相关算法。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
当前,通信技术和信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无论系统还是无线通信设备都需要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不同场景。系统中发射和接收天线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它的性能与系统的性能息息相关,其产生的影响不可忽视,故它的尺寸和基本特性也要求有所优化。但是无线通信的频谱资源有限,如何在单个天线实现多种可切换特性,并且满足天线小型化、宽频化、低成本、重量轻的要求成为当前研究热点。可重构天线可以重构为多种工作状态,是针对以上问题经
无线通信技术持续高速发展,在各个应用领域发挥着作用,是现代信息社会的基石。毫米波频段因其频率特性,有着丰富的频率资源,能传输更多信息。在未来,毫米波无线系统将引来蓬勃的发展机遇。混频器作为无线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模块,其设计仍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本文先介绍了混频器在射频收发系统的重要意义,然后介绍了近几年国内外对混频器的探索,以了解混频器的发展方向和主流创新结构。然后给出了混频器的基础原理
军事训练乃兵家常事,只有通过训练大量的战法预案才能灵活的应对实战中各种突发情况。由于军事训练的特殊性,训练人员只能通过“实弹”、“实地”的方式进行训练,这种训练受地域、时间限制,施展困难度大、经费高、安全系数低,因此传统的军事训练方式迫切需要新的突破。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将虚拟现实技术与光学定位技术结合引入到军事训练中,建立一体化的仿真模拟训练系统,最大程度的还原实际训练场景来进行军事训练,解决了
雷达信号识别作为雷达对抗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电子侦察中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作用,该环节包括雷达信号分选及雷达工作模式识别两部分。雷达信号分选是将随机交叠的脉冲流分离成各个雷达单独的脉冲串,雷达工作模式识别是根据雷达分选后的结果识别出各个雷达的工作模式。从雷达辐射源信号中获得的信息越多,越能精准识别出对方雷达的工作模式,从而对其行为意图加以预测并进行有效干扰。然而在实际情况中,接收到对方雷达信号的脉
传统的云存储设计通常将用户上传的文件以明文的形式存储,通过提取码和公开的下载链接实现与他人的分享,同时由中心服务器对文件标识符、索引信息等文件元数据做集中统一管理,提供文件路由服务。这种设计模式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明文存储的用户文件可能被恶意读取、复制;二是下载地址加提取码的共享方式很容易造成文件数据被泄漏;三是存储在中心服务器的文件元数据很容易因单点故障或恶意入侵被损坏或篡改。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