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988年Modic等系统地描述了退变椎间盘终板及终板下骨质的MRI信号改变,并率先对此信号改变提出其分型标准,并研究各型的相应组织学变化。Modic改变是指脊柱退行性疾病患者MRI上椎间盘邻近终板及终板下骨质的信号改变。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学者对于Modic改变研究的深入,其发生机制和转归以及和下腰痛(lowbackpain,LBP)之间的关系逐渐被重视。Modic改变是由生物力学改变、低毒细菌的入侵、椎间盘组织生化改变以及基因学异常等共同引起的,其中生物力学改变是Modic改变发生的主要原因。腰椎退变过程中,椎间盘高度丢失、椎体边缘骨质增生、关节韧带及软组织松弛,均能导致脊柱的生物力学变化。椎间盘的退变会使其抗压性和粘弹性降低,当脊柱受到超额纵向负荷时,超出了退变椎间盘的承受范围,较大负荷传递至软骨终板及终板下骨质,导致软骨终板的撕裂损伤,在MRI上出现Modic改变。椎间盘的退变又引起了脊柱生物力学重新分布,椎间盘萎缩后,其外层松弛的纤维环对椎体周边的软骨牵拉力增大,刺激软骨组织增生,引起骨赘的形成,大骨赘的形成又可以增加椎体间的接触面积,重塑椎间稳定性,有利于缓解椎体终板的负荷,降低Modic改变的发生率。下腰痛(lowbackpain,LBP)是指腰骶部疼痛、憋胀不适感,伴有或不伴有下肢放射性疼痛的一种临床综合症。其常见原因有椎间盘的退变、脊柱骨质增生、背部肌肉韧带的炎症、小关节或骶髂关节炎症、神经根炎,其中椎间盘的退变是下腰痛发生的主要原因。目前大部分研究表明Modic改变的发生与下腰痛症状密切相关,本文旨在研究Modic改变与椎间盘高度变化和椎体边缘骨质增生的关系,探讨Modic改变在腰椎退变中的意义,总结伴Modic改变的下腰痛患者临床治疗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型分析60例2011年4月至2013年3月就诊于我院的老年慢性腰腿痛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腰椎MRI及X线腰椎正侧位摄像。选择患者L1/L2~L5/S1椎间盘为研究对象,在腰椎MRI矢状面上以游标卡尺分别测量椎间盘前部、中部、后部的高度,三者取平均值定为椎间盘的平均高度,如果患者腰椎存在侧弯,左右椎间隙不等高,则需要在MRI上加测左侧、中部、右侧椎间盘高度,再与腰椎前中后部高度相加,取平均值作为椎间盘平均高度。测量患者腰椎正位拍片上L1~L5椎体边缘骨质增生指数,以游标卡尺测量椎体两侧增生骨赘的连线以及两侧椎弓根外壁的连线,两侧增生骨赘连线与两侧椎弓根外壁连线之比作为椎体骨质增生指数,本研究中将骨质增生指数1.25定为分组标准,骨质增生指数小于或等于1.25为轻度增生或无增生,骨质增生指数大于1.25为重度增生。将所有患者的椎间盘分为4组,A1组:椎间盘高度小于其平均高度的80%,并且无或轻度骨质增生;B2组:椎间盘高度正常或者大于等于其平均高度的80%且伴有重度椎体骨质增生;A2组:同时伴有椎间盘高度小于其平均高度80%及重度椎体边缘骨质增生;B1组:椎间盘高度正常或者大于等于其平均高度的80%又不伴有椎体骨质增生。分别观察各组椎间盘邻近终板的Modic改变发生率,分析椎间盘高度以及椎体骨质增生与Modic改变的关系。结果:60例患者其中男性22例,女性38例;年龄平均68.4岁,病程5个月~27年。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21例,腰椎管狭窄症19例,腰椎滑脱症12例,椎间盘源性下腰痛1例,退变性侧弯7例。共研究300个椎间盘、椎体及椎间盘邻近终板,其中A1组,89个椎间盘,有Modic改变的48个,Modic改变发生率为53.93%;B2组70个椎间盘,有Modic改变的22个,Modic改变发生率31.43%;A2组53个椎间盘,有Modic改变的15个,Modic改变发生率28.30%;B1组88个椎间盘,有Modic改变的8个,Modic改变发生率9.09%。四组间Modic改变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两两比较,A1组的终板Modic改变发生率高于其他3组(P<0.00714),B2组与A2组的终板Modic改变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0714)。结论:在老年慢性腰腿痛患者中椎间盘高度的丢失且不伴有重度椎体骨质增生的终板Modic改变发生率较高,椎间盘塌陷合并重度椎体骨质增生患者与单纯重度椎体骨质增生患者的Modic改变发生率无明显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