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年初开始显现的“次贷危机”席卷了整个美国市场,并迅速蔓延至全球,冲击全球的金融与资本市场,引发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至今阴霾未散。而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爆发的“储贷危机”也是始于房地产贷款市场,这场全行业的系统性清偿危机延续了10多年之久,酿成了一场巨大的金融灾难。两次危机发生的时间间距只有20多年,都发生在金融体系最为完善的美国,都是由住房抵押贷款产品引发的,两者的危害程度都相当大。从历史的视角来看,两次危机在爆发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中存在非常多的相似之处,甚至连细节都在重复。对这两次危机进行对比研究,更能揭示出在不同风险机制、不同经济全球化程度下,金融危机产生的普遍原因之所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而我国的住房抵押信贷市场则刚刚起步,监管机构的风险识别和监控体系建设也比较滞后,金融系统比较脆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考虑如何从美国的这两次十分相似的危机中吸取教训,从两次危机中暴露出来的共同问题中引以为戒。鉴于以上目的,本文拟从两次危机爆发的原因、过程和结果进行比较研究,总结出相应的经验教训,从而探讨出对我国金融业发展的普遍借鉴意义。本文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在文献综述中,主要运用分类归纳的方法,对两次危机的研究文献进行归类总结;在对两次危机的概述中,主要采用描述性方法,根据危机的现实情况进行归纳阐述;在对两次危机的对比研究过程中,主要运用定性分析研究方法,结合两次危机中的实例,沿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对两次危机的共同点进行理论分析和实际验证,并得出相应的结论,用于指导分析我国的金融发展之路。在论文的准备阶段,笔者阅读了关于两次危机的大量文献资料,从两次危机产生的根源入手,深入了解了两次危机的成因和过程;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总结,寻找两次危机的共同点,整理出了“金融创新”、“道德风险”和“金融监管”这三个相互独立,又有着紧密联系的三个视点,作为对两次危机进行比较分析的落脚点,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为我国如何更好地促进金融创新的发展,如何防范金融风险、道德风险,如何完善金融监管等问题提供相关建议。本文结构共分为四章:第1章为导论。描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分别对两次危机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思路、研究范围及创新点。第2章对两次危机分别进行了概述。次贷危机简述了其背景、爆发与影响;储贷危机简述了其背景、爆发、加深、影响及解决。第3章进入对两次危机的对比分析部分。分别从“金融创新”、“道德风险”和“金融监管”三个视角对两次危机进行了对比分析。第4章是比较结论部分。首先,基于三个视角,分别得出了各自相应的结论及对我国金融业的启示;最后,综合了三个视角,总结了三个视角之间的关系,并进行了全文总结。通过对比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金融创新对提高金融效率,促进金融发展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作为规避金融当局监管和约束的流行手段,金融创新背后也隐藏了错综复杂的各种风险因素,众多金融工具在为银行和投资者带来收益的同时,也给他们自身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积累了更大的风险。这些金融创新削弱了原有金融机构职能专业化的程度,使得传统的金融机构业务分类界限不再清晰,也使得政府宏观调控系统的根基遭到削弱。在政府放松管制、金融自由化的条件下,储蓄机构和相关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发明新的信用工具及利用帐外的衍生金融产品来扩大信贷发行,信贷扩大与金融投机一旦在监管缺失的情况下结合,就能彼此相互促进,造成过度膨胀与虚假繁荣,为金融系统或金融市场的崩溃埋下隐患。2.从理论上讲,资产证券化及相关金融衍生产品的运用可以使风险转移给市场上的投资者,但风险只能分散,不能消除,只要信息不对称和担保存在,道德风险就会发生。道德风险容易引发非理性行为,造成市场信心结构扭曲:存款人丧失监督的激励,借款人更倾向于冒险,贷款机构更积极地发放风险贷款,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利用信息优势夸大收益、低估风险,评级机构和第三方机构丧失中立立场,降低评级标准、协同作假欺诈。特别是在失去监管约束的情况下,稳健的经营传统让位于赌博式的获取暴利的冲动,资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流向高回报的投资领域,并令投资者们趋之若鹜,不顾风险的投资行为最后通常招致悲惨的后果,最终使市场反应信息的功能失灵,使得危机不可避免。3.政府在放松金融管制、推行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常伴随着金融脆弱性的增强,如果未能相应地建立起配套的监管体制,仅仅依靠市场的作用,危机就在所难免。提高金融创新能力和加强审慎监管必须要同步进行,而且监管机构必须尽早介入危机,并采取适当、恰当的解决措施,否则会使危机愈演愈烈;‘不管监管体制如何选择,如果风险没有得到“全覆盖”,在整个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创新链条上出现了“空白和真空”,就会产生监管疏漏,带来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而且,金融机制和金融市场的顺利运行,和恰当地选择、制定和运用会计标准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一旦会计准则选取不恰当或失误,会加剧市场的不正常波动,而且还可能导致危机进一步加剧、恶化。4.这两次危机充分暴露出了金融创新、道德风险与金融监管之间的关系:正是出于对于收益的贪婪和欲望,才不断有金融创新,并且金融创新又不断地制造着新的贪婪和欲望;不断发展的金融创新会导致金融监管主体的重叠与缺位并存,监管机构本身的道德风险也会相应增加;没有金融监管制约的金融创新势必会使得道德风险肆意泛滥,导致巨大的金融风险,带来灾难和不幸,因此,金融创新须臾也离不开金融监管。总之,金融创新、道德风险与金融监管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博弈过程,金融发展一方面需要金融创新作为动力,同时由于道德风险的存在,另一方面又需要不断加强金融监管以维护金融安全,以利于金融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只有保持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同步发展,让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互相作用,在彼此自身发展的同时,才能共同促进金融改革的深化,确立新的金融竞争秩序。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经济转轨国家来说,金融创新的潜力巨大,道德风险的渊源错综复杂,在金融深化过程中,既不能以风险为由抑制金融创新,也不能因为鼓励创新而忽视风险防范与金融稳定,必须处理好金融创新、道德风险与金融监管三者间的关系。作为比较研究的文章,本文的研究范围主要是立足于探讨两次危机的相似点,以求能够揭示出在不同风险机制、不同经济全球化程度下,金融危机产生的普遍原因之所在,对两者的不同点不作探讨;并且,对相似点的研究主要基于“金融创新”、“道德风险”和“金融监管”三个视角,引出的相关结论也围绕这三个角度展开,由于篇幅所限,对其他的相似之处未作进一步的研究。由于收集的资料和了解的情况还不够全面,同时由于对这两次危机进行比较的文献十分匮乏,缺乏可以借鉴、参照的观点和内容,本文的研究可能还不够深入,文章的分析深度尚待进一步提高;而两次危机可以进行对比分析的地方还很多,碍于我认识的不足,同时也碍于篇幅所限,可能会出现过于主观、以偏概全的观点和结论,使得有些观点不够成熟。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二:第一,查阅了关于两次危机大量的文献资料,并从危机产生的根源出发,通过自己的归纳总结,对相关文献的观点进行了分类,形成了较为完整、全面的文献综述,通过这样的归纳整理,对两次危机有了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为论文正文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目前,国内外对这两次危机进行对比研究的文献非常匮乏,涉及到的文章只是在文中用很少的文字将两者进行了非常简单的比较,还没有对这两次危机进行比较全面、详细对比分析的文章,本文通过自己的总结提炼,对两次危机的相似之处进行了比较系统、全面的研究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