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高炉逐步通过大型化与长寿化来减少能源消耗和提升生铁品质,而所伴随的冶炼强度的加剧则对高炉用耐火材料提出更高的要求。高炉出铁口长期处于温度剧烈波动且受熔渣/铁水侵蚀严重的环境下,是高炉最为薄弱的区域。因此,用于该部位的炮泥耐火材料是影响高炉运行的关键因素。目前国内炮泥普遍存在可塑性控制经验化和炮泥的抗渣性能差的问题,从而导致出铁时间短、出铁流速不稳定和扩孔现象频繁,出铁口区域炭砖易受到熔渣/铁水直接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炉逐步通过大型化与长寿化来减少能源消耗和提升生铁品质,而所伴随的冶炼强度的加剧则对高炉用耐火材料提出更高的要求。高炉出铁口长期处于温度剧烈波动且受熔渣/铁水侵蚀严重的环境下,是高炉最为薄弱的区域。因此,用于该部位的炮泥耐火材料是影响高炉运行的关键因素。目前国内炮泥普遍存在可塑性控制经验化和炮泥的抗渣性能差的问题,从而导致出铁时间短、出铁流速不稳定和扩孔现象频繁,出铁口区域炭砖易受到熔渣/铁水直接侵蚀,影响高炉正常运行,甚至缩短其服役寿命。本论文通过对炮泥结构与组成进行优化,基于Benbow-Bridgwater模型和实验数据的拟合,探究了系统的炮泥可塑性的变化规律;并采用了 FactSage热力学软件计算与Comsol Multiphysics仿真软件模拟,探究了炮泥在受高温熔渣/铁水侵蚀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引入了氧化硼和氧化钛,通过提升炮泥高温临界强度并形成高熔点相隔离层,进一步提升炮泥的抗侵蚀性能;此外,将工业固废料引入炮泥,其不仅能利用液相促进烧结,同时含钛物料的引入可以改善炮泥的性能,为工业固废料在炮泥的应用进行了探索。项目主要研究如下:(1)基于Benbow-Bridgwater模型,随着分布模数n与结合剂加入量增大,炮泥可塑性指数减小并呈现收敛趋势;引入颗粒间距λ中间参数,将其与Benbow-Bridgwater模型建立联系并进行数据拟合建立方程,该方程与实际可塑性指数的相关性系数R2大于0.90;当颗粒间距λ大于5.5μm时,炮泥可塑性较好,此时分布模数n与结合剂加入量变化对可塑性指数影响较小,当分布模数n=0.24,结合剂加入量为14 wt%时,炮泥组成结构最佳。(2)侵蚀动力学的研究表明理论上熔渣对炮泥的侵蚀及渗透速率分别为0.132 mm/h和0.253 mm/h;FactSage热力学计算和静态抗渣实验表明炮泥在高温熔渣侵蚀后的主要侵蚀物相为钙长石,伴随有少量的钙黄长石和钙镁橄榄石;通过Comsol Multiphysics仿真模拟和动态抗渣实验揭示熔渣/铁水的侵蚀过程为:熔渣和炮泥发生化学侵蚀并降低炮泥的临界强度,在进一步化学侵蚀前,熔渣/铁水环流伴随的物理冲蚀则会快速造成接触面的破坏,所暴露出的新界面使侵蚀过程加速,循环往复最终炮泥发生损毁。(3)炮泥中引入B2O3,利用其“间接液相烧结”机理,可促进烧结;高温下B2O3向莫来石相固溶,增大莫来石相的长径比,形成互锁结构,二者共同提升了炮泥在高温下的临界强度;向炮泥材料中引入TiO2,能够降低体系中液相黏度,加速烧结过程,与氮化硅铁和焦炭反应原位生成Ti(C,N),弥散在熔渣中会使熔渣黏度上升,提升炮泥的抗渣侵蚀性能。(4)不同粒度钛铝酸钙在炮泥中烧结机理不同,钛铝酸钙骨料表面液相化,通过毛细管力作用提升了骨料-基质结合强度;钛铝酸钙细粉比表面积大,会快速反应形成液相,所伴随的体积膨胀造成基质中裂纹的形成,从而导致材料性能下降;钛铝酸钙以骨料形式引入到炮泥中,其常温及高温力学性能均得到提升;钛铝酸钙、铬铁渣以及钒铁渣以骨料形式引入到炮泥的抗侵蚀性能由强至弱顺序为:钛铝酸钙>棕刚玉=铬铁渣>钒铁渣;经改良的炮泥在1680 m3及2800m3高炉上的应用均取得改善了出铁过程中的异常现象、延长了出铁时间的效果。
其他文献
随着国家工业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已进入机电产品淘汰的高峰期,对这些废旧机电产品实施再制造具有巨大的社会与经济价值。由于技术理论发展时间相对较短,现阶段废旧机电产品在进行再制造处理时,缺少设计阶段产品层面的统筹规划,在零部件局部最优与产品整体最优、个体零部件尺寸恢复与产品装配精度之间存在矛盾,导致了额外的成本与质量波动。装配尺寸链作为再制造产品的最终表现形式,既能直观评价各构成零部件间的性能均衡程度
近年来,强声波助燃除尘技术在电站锅炉中得到了一定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这表明,强声波在强化煤粉燃烧和换热器热交换过程等方面具有较大潜力。然而,该技术在燃煤电站锅炉中并未得到全面推广。究其根本原因,该技术缺乏对强声场与传热、燃烧和清灰过程之间基本物理关系和作用机理的清晰认识,如强声波作用下燃煤颗粒的运动特性、强声波对煤颗粒及换热管传热行为的影响规律及强声波与燃煤颗粒和换热器管相互作用形
近年来,由于大气污染物的大幅减排,我国空气质量显著改善,但大部分地区细颗粒物(PM2.5)浓度仍远超国家二级标准(35μg/m3)。硫酸盐(SO42-)和硝酸盐(NO3-)是PM2.5的重要组成成分,在PM2.5中占比显著提高。SO42-和NO3-前体物排放(SO2和NOx)的大幅削减与其在PM2.5组分占比的显著提高的背离现象引起了社会和学术界广泛关注,相关成因以及SO42-和NO3-生成途径的
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在节能减排和引领电力行业转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光电转换效率的提高和生产成本的下降,组件表面的灰尘污染已成为影响光伏电站发电性能的重要因素,污染严重时甚至可能损坏组件表面并缩短其使用寿命。如何减少灰尘沉积造成的光伏发电量损失和运维费用,保持光伏组件处于高效工作状态仍是目前关注的重点。因此,探究灰尘微粒沉积机理以掌握组件积尘特性,并探寻提
中国电力系统的碳排放约占全国能源相关碳排放量的一半,电力系统的脱碳对于中国实现“30·60”双碳目标至关重要。我国的能源国情和电力系统结构决定了火电的高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的高比例渗透是未来低碳能源系统的关键。作为新兴的技术组合,含碳捕集(Carbon capture system,CCS)和电转气(Power to gas,P2G)的多能系统可以在减少碳排放的同时增加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形成碳元素链
随着大跨空间结构的发展,对于重大工程抗震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震动输入是结构进行动力分析的前提,对结构进行有效的抗震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由于地震动存在明显的空间变异性,地震动输入由传统的单点输入扩展为多点输入。然而仅通过现有的实测记录难以满足工程输入需求,需要进行多点非平稳地震动的人工合成。目前相关学者对此做了大量研究,其合成方法大致可划分为如下三大类型:无条件模拟、有条件模拟及其他合成方法
构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随着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与发电占比的快速提升,其间歇性和波动性的出力特点导致新型电力系统对灵活性调节资源的需求剧增。混合储能技术在实现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灵活的运行中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本文以多类储能技术前景评估为基础,开展了面向新型电力系统发电侧、输配侧以及用户侧的混合储能方案优选及优化配置模型研究,探讨
过去二十年,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爆发式增长。截止2021年底,新能源总装机容量高达6.35亿千瓦,新疆、内蒙等局部地区短时间断面内新能源发电量最大占比接近50%。由于新能源电源故障等值内电势不恒定,短路电流波形畸变严重,导致基于同步机故障电流特征设计的保护动作性能下降。保护不正确动作引发新能源电源的大规模脱网,甚至威胁系统安全运行。因此,如何正确认知新能源故障电流变化特征,进而研究可靠的保护新原理是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要求下,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是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的重要特征。聚光型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由于引入蓄热系统,能够在不增加系统不确定性的前提下使太阳能成为可调度资源,有望成为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性技术之一。本文选取光热发电技术为研究对象,以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为研究背景,以“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为研究落脚点,分别从技术方案的可行性、场站的角度和电力系统应用层面,深入
我国西南地区大范围分布的二叠系石灰岩地层,富含优质石灰石矿产资源,是实施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展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国家经济长远发展的重要建材来源。二叠系石灰岩地层普遍存在的缓倾软弱夹层,其主要组分泥岩具有强度低、变形大、蠕变特性显著等特点,导致矿山高边坡易沿着缓倾软弱夹层发生滑动破坏。研究泥岩瞬时和长期力学行为对于含缓倾软弱夹层矿山高边坡的稳定性分析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工程意义。本论文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