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何住兮来无穷——元代王蒙生平与书画考略

来源 :中国美术学院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cngao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蒙(1308-1385)字叔明,号黄鹤山樵、黄鹤山人、香光居士,浙江吴兴人。其于诗、书、画皆有精深的造诣,与黄子久、倪元镇、吴仲圭并称为元四家,对明清画坛影响深远。本文以王蒙的书画为论题,兼及其诗文见解、生平经历、友朋往来,意在透过存世作品以增补对王蒙及元代书画之认识。本文依据传记史料、题画诗、地方志等文献勾勒王蒙一生境遇。又基于对王蒙存世及著录已佚书画的全面整理,辨别考证真伪优劣,藉此探析其生平各阶段画风:隐逸江南时的天然秀润,出仕张吴时的郁密沉古,元明易代后的离披零乱,及游历时所绘琐细蜷曲的独特风格。书法则习自赵孟頫,呈现出早年古拙浑朴,中年圆润秀美,晚年沉厚老迈的面貌。此外,本文亦析论王蒙画风在明清时期的传承与嬗变。
其他文献
从“vtuber~1”作为直播行业的新兴模式引起关注,到日本niconico~2公司为满足直播用户需求而开发的虚拟现实直播动画系统“Virtual Cast~3”,网络社交媒体界面技术的进化进一步加强了网络社会中的话语空间场景建构,由此,个体在网络社会中的主体性问题需要被再提和重新解读,从现实偶像到从虚拟偶像,从网络真人主播到虚拟主播,它作为资本在网络社会中的延伸工具,最大化了用户的可匿名性和去身
学位
论文以自明始建至今的绍兴古戏台为研究对象,在文献分析与田野考察的基础上对其类型、分布、建筑艺术、礼乐与世俗等社会属性进行研究,在其社会背景下分析围绕戏台所发生的一系列社会现象。首先对绍兴古戏台进行类别划分,再从空间分布分析其受到人文地理影响的可能性,并对绍兴古戏台的存续情况做一概述。其次从物质文化的研究角度对戏台的各类建筑构件进行描述与分析。分析其背后的隐喻信息与人文价值。再次借用人类学的研究角度
学位
本论文基于小凉山彝族设计精准扶贫为背景,试图从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与文化IP设计传播的角度对扶贫这一命题做出路径的探索。在科技与经济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地处西南山区的少数民族却经济发展缓慢,同时传统文化资源因与当下生活脱离而逐渐没落。如何以设计的力量,依托信息化技术与文化资产IP化品牌理念,让当地的文化和资源得到传承创新与推广传播,重新找到当今商业市场的一席之地,得以对当地经济做一份推动是本文的探索
学位
本文从图像视野观测空间,发现空间与像同时发生的现象,建立空间与像的研究视角,并对像与图像的词源观念辨析,提出图像、心像的概念来讨论空间认知与空间操作。空间与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空间成像是空间借助图像再现,投射至心像完成空间认知,布雷在公共图书馆、牛顿纪念堂等作品中采用空间成像方法对自然和历史空间再现。像成空间是通过图像稳固心像建构空间的方法,关注空间如何发生,像如何作用于空间生产。空间成像与像成空
学位
“物件-构造”作为文章的核心,“物件”提供了将论文研究聚焦到建筑物性的视角,建筑只能发生在物的形式内部,在独立的个体中建筑的意义被储存和传递。“构造”的动态性即作为一种思考方式,同时也支持着研究内容的展开。而“构造”则打破了通常意义上对象物的观看方式,构造性的连续发生提示出“物件”是一种流动状态中的暂停状态。本文从物的观念意涵切入,通过对由意义的独立体的感知,辨识物件在建筑内部、建筑体本身、城市中
学位
清代焦秉贞绘《御制耕织图》,凡四十六幅。该图创作缘于康熙圣驾南幸,偶获宋本耕织图,感慨稼穑之艰难,即命钦天监五官正焦秉贞据此重绘,用以劝课农桑。焦秉贞在楼璹原作基础上重绘耕织图,融合了西洋明暗和透视技法。康熙三十五年清圣祖为焦秉贞画耕织图作序,组织付梓颁赐臣工,成就了这部清代殿版画中最负盛名的作品。本文即围绕《御制耕织图》衍出的刻本、绘本进行讨论。其中宫廷刻本于康熙三十五年初印,后有诸多翻刻本,本
学位
在极度快速的都市化过程中,地方政府不断将都市的范围扩大并持续争先恐后的把都市区域重新规划与重建,贵阳花果园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在各种政策力量和经济条件下被塑造出来的带着某种对于全球城市想象的超大规模的城中村改造项目,拆迁涉及10万余人,规划入住50万人,在各种宏大的叙事中都展现为一个与过去的脏乱差城中村彻底割裂的先进的、现代化的形象。在这充满着繁华的喧嚣中,存在无数细小又真实的“杂音”,这些杂音提醒
学位
黄公望作为“元四大家”之冠,其绘画风格既代表着元人尚意的高峰,也暗示着对宋末赵孟頫复古主张的继承。“宋画尚法,元画尚意”是人们对宋元绘画的显在认知,但过于迷信这一说法则会将其变成教条而忽略宋画中的意趣和元画中的法度,失去艺术品鉴中的细腻与敏感度。本文将黄公望放置在宋至明清的画史情境中,以“绘画创作论”的视角来考察,撷取相关的史料文献及作品图像中的若干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天池石壁图》轴(
学位
竹编纹样作为竹编艺术之美最直接的体现形式,在传递图案装饰之美的同时,也呈现了不同时代的文化特质和审美追求,是传统活化设计的重要资源。本论文以竹编纹样为研究对象,对其编织技法、创作题材、图案构成、组合形式进行归纳分析,总结了竹编纹样的创作规律和美学内涵。基于竹材料的物理性质和知觉属性,通过对竹编产品案例的分析,论述了竹材独特的纹理、形态组合构成、色彩特征和工艺种类对竹编纹样的影响,探讨其造物意涵;分
学位
新中国在历经艰苦的革命斗争之后建立了崭新的人民政权,并迅速展开一系列围绕新政权的建设活动,重新创造与建构新中国的形象成为此时迫切的要求。在这场声势浩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新中国形象建构中,部队美术在国家意志与人民的诉求下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第一次大规模呈现在全国人民大众面前,并随着社会革命要求和政治任务不断变化着表现主题,然而,其中有一条始终贯穿的线索——它的创作原则一直未曾改变,即艺术创作为巩固强化战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