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最后阶段,代表了国家教育的最高水准,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导师的作用举足轻重,他们不仅要负责研究生的学术指导,还负责研究生的思想和心灵教育,这些教育目标的实现都必须依靠师生互动。但目前我国研究生与导师互动状态不佳,师生互动存在很多问题,为了解决互动问题,找准影响师生互动的关键因素势在必行。本文基于教师视角,在对国内外师生互动研究和相关理论回顾梳理的基础上,探讨导师与研究生互动行为的动机类型、行为表现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本文先对研究生导师、研究生、研究生师生互动和动机等概念进行了界定,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和范围。接着以自我决定理论为动机分类的宏观框架,综合角色认同理论、印象管理动机理论、社会影响和社会交换理论搭建师生互动的动机框架,同时结合导师人际行为模型和Cox、Anaya对互动内容的划分,搭建互动行为的立体结构框架,以动机和行为的关系理论为基础,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具体将导师与学生互动的动机分为外部调节、内摄调节、认同调节、整合调节、内部调节五种动机,互动行为则从互动的主动性、互动时长、互动的内容和频率、互动风格、互动水平五个维度刻画。在此基础上构建模型提出假设,创造性地设计了研究生导师与学生互动的调查问卷。用SPSS 21.0和AMOS 21.0对访谈和调研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主要先对问卷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确保问卷数据的信效度,之后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假设进行检验,此外,用差异性检验的方法考虑了教师基本属性在动机和行为方面是否有显著的差异性。数据结果表明教师基本属性在部分师生互动的动机和行为方面有显著性差异;认同调节和内部调节对师生互动行为有正向的影响作用,内摄调节与学术互动频率有负向的影响关系;而外部调节和整合调节与互动行为各维度的相关性不显著。最后,根据验证结果,从学校、学生、教师和研究生培养模式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丰富了师生互动动机和行为关系的理论,研究设计的互动动机和行为量表也能为后续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相应借鉴。通过研究不同动机对各个行为维度的影响程度,提出相应建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进师生互动行为,提高师生互动的质量,进而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