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通过多种多样的对话形式,各种信息和思想在人与人之间传递。随着语言学的不断发展,对话以及其如何承载和传递信息逐渐成为研究的焦点之一。而话轮作为对话的基本组成单位,也引起了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关注,对其进行各种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这些研究依然存在各自的局限性。如今,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跨文化交际变得越来越频繁。为了更加顺畅的交流,有必要了解中西方人之间的话轮策略使用的差异。然而这一点在前人的研究中却很少被涉及,因此,本文旨在分析并发现英语访谈节目里中西嘉宾在话轮以及话轮策略使用两个方面存在的差异。本文以Harvey Sacks, Emanuel Schegloff和Gail Jefferson于1974年提出的话轮转换机制为理论基础。Sacks等人在研究日常会话的基础上提出话轮转换机制,主要包括话轮构建成分,话轮分配成分和话轮转换策略。而话轮转换策略又分为三个部分,即话轮让出,话轮夺取以及话轮把持。同时,这三方面又分别包括多种具体的话轮策略。为了发现中西嘉宾在话轮和话轮策略使用方面有何不同,本文选择中央九套大型英语访谈节目《对话》为研究对象。该节目的主持人杨锐编辑出版的两部书《精英对话》精选了二十期节目,均包含中英对照版本,这免去了作者许多繁琐的文本转化工作。对于书中没有摘选的节目,作者本人在互联网上下载音像资料,并将其转换为文本的形式,以便于后期的研究。作者共选择了10期节目,共749个话轮,其中主持人和中西嘉宾的话轮数分别为362、166和221.研究表明,中国嘉宾的话轮长度要小于西方嘉宾的;在话轮让出方面,中西嘉宾对这一类型的策略运用情况差异很小,二者都更加倾向于使用complete self-selection的方式;在话轮的夺取方面,考虑到interruption的不礼貌性,中西嘉宾都很少使用这一策略,西方嘉宾更加频繁使用overlap;在话轮把持方面,虽然中西嘉宾同样大部分情况下使用hesitation fillers和discourse markers,但中国嘉宾更加倾向于使用space-making。在得出此差异之后,本文又对差异产生的原因逐项进行了分析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