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恐慌是媒介主导下社会各个角色的互动。新媒介传播环境下,媒介的影响力更为全面地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人的思维方式、个体意识也都烙上了媒介化的烙印,媒介化的人乃至媒介化的社会使得道德恐慌的形成和扩散过程有着更为鲜明的媒介属性。厦大博导吴春明性侵女学生事件引起社会对高校教师道德问题的普遍关注,在媒介建构下成为公众对高校教师群体和教育制度妖魔化认知的道德恐慌事件。吴春明事件所诱发的道德恐慌是媒介综合运用放大偏离、议程设置、媒介标签、媒介审判、媒介框架、媒介动员、媒介融合等多种报道手段作用的结果。新媒体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新媒体使个体风险的公开化增加了社会可被感知的风险,新媒体传播过程中专业性的缺失增加了风险的不确定性。这些都是促成恐慌形成的重要缘由,新媒体即时性、广泛性以及去中心化的传播特性使得道德恐慌的传播范围更广,影响更深,这些都是促成恐慌扩散的重要原因。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透析概念内涵与本质,同时对新旧媒体对吴春明事件报道的文本分析,梳理出媒介建构该起道德恐慌事件的路径和道德恐慌进程中媒介的生产方式,力争全面呈现新媒体环境下道德恐慌与媒介生产的关系,探讨媒介化社会媒介、受众和社会各组织间新型互动关系,以此来指导规避和遏制道德恐慌形成与蔓延的有效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