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DNA倍性与临床病理学特性、分子切缘之间的关系,为口腔鳞状细胞癌的治疗及预后判断寻找理论依据。方法:收集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口腔科及湖南省肿瘤医院2011年6月-2012年3月3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新鲜组织及临床病理资料、5例正常人口腔黏膜新鲜组织。应用流式细胞术对3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及5例正常口腔黏膜细胞DNA指数(DNA index, DI)、 DNA倍性、S期细胞比率(S-phase fraction, SPF)、增殖指数(proliferative index, PI)进行检测,同时用流式细胞术对不同倍体的口腔鳞状细胞癌癌灶、切缘及正常组织ki67的表达进行测定。结果:(1)3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中,有19例表现为DNA异倍体,异倍体率为63.3%,5例正常口腔黏膜全部为DNA二倍体;(2)口腔鳞状细胞癌与正常组织DI、SPF、PI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3)口腔鳞状细胞DNA异倍体组SPF与二倍体组SPF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DNA异倍体组PI与DNA二倍体组PI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4)口腔鳞状细胞癌高分化组与中低分化组比较,异倍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分期为Ⅰ期与Ⅲ期比较,异倍体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Ⅱ、Ⅲ、Ⅳ期视为一整体, Ⅰ期与后面比较,异倍体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淋巴结转移组与无淋巴结转移组,异倍体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口腔鳞状细胞癌DNA倍体类型与切缘ki67表达无明显相关性(P>O.05),随着距癌灶距离越远,ki67的表达逐渐减弱。结论:(1)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倍体类型与肿瘤的细胞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2)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倍体类型与切缘ki67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3)根据口腔鳞状细胞癌不同切缘ki67表达差异,考虑切缘1.5cm可能已满足分子阴性切缘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