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村官具有官与民两种身份,虽然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官,但其受乡镇党委、政府委托或授权,在行政村履行公共事务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组织群体性活动等职能,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近年来,从各地曝光的村官腐败典型案例来看,小村官大腐败、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在基层群众中的形象,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村官腐败问题不容忽视,防治村官腐败意义重大。 笔者先后在G市组织、宣传、纪检等党委多个部门工作,对村官群体有较深入地接触和了解。为找准村官腐败的行为特点、成因根源和防治措施,笔者对G市近5年查处的30例村官腐败案件进行了剖析研究,并对G市和D市180个村500名村官做了问卷调查,较为全面地掌握了第一手资料。通过梳理概括,当前村官腐败主要存在贪污受贿、吃拿卡要、侵占挪用、生活作风、优亲厚友等五种类型,并具有违规违纪次数多、时间长、累计金额大,腐败范围大、对象多、领域广,滥用职权、超越红线、“腐水难收”,窝案串案多、集体腐败现象严重,“一把手”违纪违法问题突出等明显特点,严重损害了干部队伍形象和党群干群关系,败坏了社会风气,并容易诱发农村社会不稳定因素,阻碍经济社会发展。针对传统思想观念作祟、能力素质不足、修养和官德缺失、日常监督制约不力、惩处警示不够等原因,本文从选贤任能、强化修养、加大惩处、完善制度、强化监督、加强警示等六个方面对防治村官腐败的路径进行了探究,并结合农村“空心化”、城乡不均衡发展等社会问题拓展了防治村官腐败的思路方向,创新提出了村官履职社会环境改造、建立职业化村官干部队伍等概念,着力为创建廉洁村庄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