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效果;同时探讨米非司酮对放置LNG-IUS后初期不规则阴道流血的疗效。资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收集广州医学院附属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就诊,根据临床症状,血清CA125、B超和/或MRI检查、腹腔镜或开腹手术诊断为子宫腺肌病的3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9例,设放置LNG-IUS后的前3个月联合使用米非司酮者为研究组A,设单纯放置LNG-IUS者为研究组B。2.实验方法所有患者在放置LNG-IUS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各返诊1次,本研究随访时间两年。专人负责复查并记录下列情况。观察两组患者在两种治疗方法下月经量、痛经程度、抽血查血清CA125和性激素水平、经阴道B超测量子宫内膜厚度及子宫体积大小的变化,随诊记录阴道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种治疗方法下出血模式的差异。3.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均数比较用t检验,结果以x±s表示,治疗前后疗效比较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3个月时,研究组A的月经间期出血人数、月经间期出血天数较研究组B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时,研究组A和研究组B的上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12个月、24个月时,研究组A和研究组B的月经间期出血人数、月经间期出血天数持续减少,减少程度与3个月、6个月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A和研究组B的上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时,两组患者的月经量与置器前比较均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研究组A与研究组B比较,月经量减少程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3.3个月时,研究组A和研究组B的月经期较置器前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研究组A与研究组B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时,研究组A和研究组B的月经期较放置前、3个月时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A与研究组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个月、24个月时,两组患者的月经期持续缩短,缩短程度较治疗前、3个月、6个月时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A与研究组B在12个月与24个月的月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放置LNG-IUS后两组患者的痛经VAS评分较放置前逐渐下降,分别与置器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A和研究组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①3个月时,研究组A和研究组B的子宫内膜厚度分别为7.3±2.6mm和8.8±2.9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自与置器前(8.5±3.8mm,8.9±3.1mm)比较,研究组A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B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时,研究组A的子宫内膜厚度(7.0±1.5mm)减少程度较3个月时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B的子宫内膜厚度(7.2±1.6mm)减少程度较3个月时有统计学意义(P<0.05);12个月、24个月时,两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进一步变薄,两组间比较变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自与置器前、3个月、6个月相比,变薄程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3个月、6个月时,研究组A和研究组B的子宫体积较放置前逐渐减小,减小程度与置器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12个月时子宫体积缩小程度趋于平稳,24个月时子宫体积虽持续减小,但下降程度较12个月时已无统计学意义(P>0.05)。6.研究组A和研究组B的血清CA125变化与子宫体积变化一致,3个月、6个月时下降程度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12个月后趋于平稳,24个月时下降程度较12个月时无统计学意义(P>0.05)。7.研究组A和研究组B的性激素水平(LH、FSH、E2)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8.研究组A置器后对疗效满意例数较研究组B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宫内放置LNG-IUS治疗子宫腺肌病,可持续地减轻痛经,显著减少月经量,一定程度上缩小子宫体积,有效地控制子宫腺肌病的病程进展,为子宫腺肌病提供新的非手术治疗方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一种疗效稳定、经济安全的保守治疗方法。2、口服米非司酮对宫内放置LNG-IUS后早期不规则阴道流血现象改善效果明显,但其止血作用随着停药而效果逐渐消失。提示米非司酮对子宫内膜的抑制作用具有时间依赖性。3、两种方法对患者的子宫腺肌病症状、体征、体内激素水平、不良反应等近中期效果相似,但联合使用米非司酮因减少置器初期不规则阴道流血,可提高患者对疗效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