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酰基吡唑啉酮配体及其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584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酰基吡唑啉酮配合物由于在功能材料、金属离子萃取、生物活性等领域应用广泛,其新型配体及配合物的合成、性能及配体与中心离子间的作用成为配位化学研究的热点。以1-苯基-3-甲基-吡唑啉酮-5(PMP)为母体,4位杂环基团取代形成的酰基吡唑啉酮已有许多报道。但4位脂肪链烃取代的此类化合物报道相比较少,因此,本论文以含氮五元杂环PMP为前驱体,选取碳数为7和10脂肪链烃为取代基,设计合成出4-庚酰基、癸酰基吡唑啉酮及其衍生物,并同过渡金属盐配位形成配合物,对产物进行结构表征及性能测试。采用非水溶剂法合成1-苯基-3-甲基-4-庚酰基吡唑啉-5-酮(HL)、HL缩苯胺(HL1)、HL缩对甲基苯胺吡唑啉酮(HL2)、1-苯基-3-甲基-4-癸酰基吡唑啉酮-5(HQ)、HQ缩对甲基苯胺(HQ1)、1-苯基-3-甲基-4-苯甲酰基吡唑啉-5-酮缩噻吩(HQ2)和1-苯基-3-甲基-4-苯甲酰基吡唑啉酮-5缩邻氯苯胺(HQ3)7种新型的酰基吡唑啉酮及其衍生物,采取非水溶剂法与锌、镍、铜、锰、钡等金属二价盐反应制备出19种配合物,利用元素分析、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差热分析和X射线衍射等分析测试方法表征产物的组成和结构。制得的产物经干燥后为粉末状物质,在空气中稳定。通过挥发溶剂法对产物进行单晶培养,获得其中11种产物的单晶。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仪测试并解析出产物的晶胞参数及空间点群信息。表明配体中主要配位原子有:-RC=N-的N原子、羰基的O原子,水分子常参与配位,如Co(L)2·(H2O)2、Zn(L)2·(H2O)。 N,N-二甲基甲酰胺(DMF)作为培养单晶溶剂也参与配位,如Ni(Q)2(DMF)2。晶体多为单斜、三斜晶系。采用琼脂平板扩散法测定了部分配体及配合物的抑菌性能,通过抑菌圈直径的大小评定产物的抑菌效果,得出抑菌能力顺序,大肠杆菌:ZnL2>CuL2>NiL2>ZnL22> CoL22;枯草杆菌:MnL12>NiL12>BaL2>ZnL2>ZnL22>BaL12>CoL12>CuL2;金黄色葡萄球菌;CuL2>NiL2>CuL22>ZnL2>BaL2>MnL2,筛选出具有广谱抗菌活性或对某菌种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的配合物。抑菌实验表明,配合物的抑菌活性一般强于其配体本身,且抑菌活性与抑菌剂浓度呈正相关。采用电化学分析方法测试了产物的电化学性能,筛选出庚酰基吡唑啉酮与金属Sn(II)的络合吸附波峰形尖锐且随离子浓度的改变变化灵敏,可用于电化学方法分析检测溶液中的Sn(II)。确立了分析测试体系的最佳pH为4.0;探究出电极过程峰电流与浓度的线性关系及线性范围为Ip=0.2615c+0.2635,(0.002~0.005mg/L)r=0.9986,Ip=0.1763c+0.2345,(0.005~0.007mg/L) r=0.9995;确定电极过程为吸附过程控制;通过实验结果计算得出配合物稳定常数为4.05×107
其他文献
<正>由于财政支出与政府采购支出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于财政工作的全过程,直接影响着财政活动整体效应和最终成就,从而使得对财政支出和政府采购支出的整体水
<正>当智能家居进入一般家庭后,产业将取得跨越式发展。但要让智能家居进入平常人家,必须先做好终端用户市场的营销,目前应用得最广泛的营销模式是和房地产合作。随着房地产
1资料与方法我院神经内科2001年1月~2002年8月收治脑卒中患者共168例,其中男性102例,女性66例,年龄60~78(62.4&#177;2.4)岁.脑梗死108例,脑出血60例.合并有高血压病89例,冠心病
<正>近年来,随着养犬数量的增多,犬蠕形螨病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犬蠕形螨病是由蠕形螨寄生于犬皮脂腺或毛囊而引起的一种常见而又顽固的皮肤病,如防治措施不当,病犬逐渐消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需求多样化的发展,企业竞争环境的不断变迁,单个企业在快速、有效响应客户需求方面越来越力不从心,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演变为企业所在的供应链之间的
比较广告是广告的一种特殊形式,近年来在我国频繁出现,与此同时,由于比较广告引发的案件已不见鲜。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立法对于比较广告的规制仍处于原始状态,因此,在
消费者至上时代,逆向广告从根本上实现了用户生产内容的愿景,虽然它已经越来越频繁地运用在企业主的营销战中,但是对于这种广告新形态的学理研究并不多。本论文从经济学、传
本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体育明星做广告代言人时,他们的负面新闻对广告效果的影响。本研究选择的案例是中国体育明星刘翔所代言的饮料广告,他的负面新闻(自变量)是2008年北京奥运
在外部政策和内部资源双重约束下,中国企业专利行为是否存在背离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的"异化"现象?专利创造、运用和保护能力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这是近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