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地区特有植物响应地质气候变迁的模式研究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_k_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秦岭是横跨中国中西部亚热带和暖温带间的过渡区域,是中国南北的地理分界线和黄河与长江水系的分水岭。由于秦岭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该地区孕育了丰富的物种资源。秦岭也是世界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之一,被称为世界罕见的―生物基因库‖。然而,长期以来,秦岭地区特有植物响应地质变迁的起源进化历史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对秦岭地区特有植物的影响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以我国秦岭地区自然分布的30种特有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二代测序技术获得其叶绿体基因组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和分化时间检测,探讨其与地质事件的关系。同时,收集秦岭特有植物的自然分布点数据与气候环境因子信息,用最大熵模型结合Arc GIS对秦岭地区特有物种响应气候波动的分布区变迁模式进行研究。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组装和注释完整的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同时下载Gen Bank公共数据库中的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取样的30种秦岭地区特有植物,其叶绿体基因组结构都较为保守,由四分体结构组成。叶绿体基因组约含有109-143个基因,包括70-93个蛋白编码基因以及29-42个t RNA基因和4-8个r RNA基因。2.基于完整的叶绿体基因组数据集,对秦岭地区30种特有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及其分化历史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秦岭地区特有乔木植物物种的分化时间范围在3.52-0.25百万年前,其中裸子植物分化时间较早,可能与其长期的进化历史有关。灌木物种的分化时间范围在21.86-0.92百万年前,其中一些古老的科属物种如秦岭藤(Biondia chinensis)起源较早,约在21.86百万年前分化,而太白山紫斑牡丹(Paeonia rockii subsp.taibaishanica)则在近期的0.92百万年前起源。草本物种的分化时间范围在23.74-0.27百万年前,其中秦岭无心菜(Arenaria giraldii)起源较早,太白山橐吾(Ligularia dolichobotrys)属于近期分化的物种。这些秦岭特有植物类群的起源和分化与秦岭地区不同时期大规模的隆升事件相吻合,说明该地区的地质变迁事件驱使了区域内植物类群的物种起源和演化。3.通过Maxent生态位模拟,预测秦岭地区30种特有植物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潜在地理分布变化。结果表明,在全部取样物种中,仅草本物种华山石头花(Gypsophila huashanensis)在末次冰盛期(Last Glacial Maximum,LGM)时期的潜在适宜分布区发生了收缩,而其他物种LGM时期的潜在适宜分布区面积均达到最大。同时还发现,绝大部分秦岭地区特有物种在末次间冰期(last interglacial period,LIG)和未来2050年时期,其物种模拟潜在分布区发生了收缩。造成这种分布区变迁模式的可能原因为,秦岭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微环境差异影响了不同植物类群的地理分布变迁。
其他文献
Hashtag在社交平台中很常见,它是用来标注主题和参与话题讨论的一种方式,它能够提升信息组织和信息传播的效率,从而提高社交网络中的用户参与度。标注Hashtag是一个既复杂又费时的过程,因此大部分用户不愿手动为社交内容添加一些Hashtag。针对这个问题,如何高效地根据用户发表的内容自动推荐Hashtag成为了热门的研究话题。利用文本数据进行Hashtag推荐的研究相对较多,而集中在图像或者将图
化学是中学阶段的重要课程,化学实验则是其典型教学场景,但传统化学实验存在许多弊端,如:危化品实验具有风险、教师无法充分指导全部学生等。虚拟教学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但多数系统只局限于实验功能的考虑,没有完全解决传统教学弊端的同时也忽略了系统用户体验和可用性等因素。在此背景下,针对传统化学教学及现有虚拟化学课堂的不足,本文设计了虚拟化学课堂教学系统。通过探究虚拟现实相关开发工具,本文
颅骨面貌复原(简称颅面复原)是未知身源颅骨身份认定重要方法之一。颅面复原技术可以将人类学、法医学等相关领域知识进一步扩宽,受到国内外各学科的高度重视。但由于颅骨面貌数据较少,现有颅面复原方法获得面貌模型具有一定局限性。复原结果仅含有物理几何信息,缺纹理、睁眼状态等真实感信息,这些信息缺失均影响进一步颅骨身份识别。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对抗生成网络的P-GAN来重现逼真面貌,以及使用对抗自编码网络将真实
科学技术的进步,最终应当推动社会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目前果蔬称重贴码有专人称重和顾客半自助称重两种方式。专人称重方式,人工成本高,不适合投放多台设备;半自助称重方式由顾客在上百种果蔬中进行选择称重,虽然可以投放多台设备,但单次称重时间花费较长,这两种称重方式在超市人流量较大时,都会导致拥挤现象。因此,设计研发一套基于目标检测的果蔬自助称重系统是非常有必要和有价值的。本文所研究的内容:基于R
传统的图像分类任务需要大量的有标签数据进行训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数据的收集与标注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如何在样本不足甚至没有样本的情况下对物体进行识别的零样本学习算法成为研究热点。零样本学习是迁移学习的一个分支,旨在对训练过程中没有出现过的类别进行分类。目前比较主流的研究方向有基于语义嵌入空间的零样本学习和基于视觉嵌入空间的零样本学习。本文分别对这两种方向的算法进行了研究改进,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是一种独特的视觉艺术,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随着博物馆的数字化转型,采用计算机技术对石刻碑文进行数字化保护需求迫切。但是,古代碑文由于时间跨度较大、人为初期保护意识较差以及自然天气的影响等,存在大量的背景噪声,导致传统的数字化技术难以得到较好的视觉效果。为此,本文针对古代碑文的去噪和识别问题,展开了细致研究。首先介绍了对古代碑文数字化处理的背景与意义,其次分析了图像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传递由听觉主导逐渐让位于视觉主导,时至今日,“读图时代”的到来愈发成为人们的共识。图符语言作为一种基于图像与意象的视觉信息传递媒介,丰富了人们日常交流的表达形式。针对西北大学J824实验室提出的一种图符语言“和”,本文对“和”语言移动端输入法——和弦展开以下研究:1.分析国内外图符语言的研究现状,结合口语文化背景对“和”语言口语化模型进行建模,给出了“和”语
从CT血管造影数据中获取可靠的冠脉中心线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冠脉中心线可以为冠脉的狭窄评估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提供先决条件,所以学者们开始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从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中提取中心线。由于冠脉中心线细小、结构复杂,并且存在低剂量成像噪声以及呼吸心跳引起的重建伪影等问题的影响,导致冠脉中心线的获取非常困难。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追踪网络的多任务冠脉中心线提取方法。文中的贡献
人群密度估计是人群计数工作中的重要计数方法。目前,大多数人群密度估计方法都侧重于研究单视角图像内人群头部特征的提取方式,但由于视角信息的不足,这类方法难以解决人群遮挡和广域计数等问题。因此,为了解决这类问题,论文重点研究多视角人群密度估计的相关方法,并针对多视角人群密度估计方法中的图像空间信息提取不足、多尺度目标特征提取不充分、特征空间映射结果不准确等问题进行优化,以提高多视角人群密度估计方法在不
视频可以提供比图像更丰富的视觉信息,从视频中提取的时空特征可应用于多项视觉任务。如:视频检索、动作识别、视频生成等。在现有的视频时序特征学习的模型训练过程中,视频被随机输入到网络模型中来学习时序特征。但在现实情况下,视频具有不同级别的帧/视频段的序列显著性,模型更容易准确识别具有帧/视频段序列显著性高的视频,而不容易准确识别帧/视频段序列显著性低的视频。因此,有效利用帧/视频段序列的显著性将有利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