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碎片化”是城市空间变迁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必然趋势,特别是在我国历史城市空间中这种现象尤为明显,但是这种空间变迁的常态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也是具有一定合理度的范围。改革开放以来,在全球化与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历史城市空间呈现过度的“碎片化”的状态。由于我们对“碎片化”过程的认识存在着三个误区,这就导致了历史资源不合理的流失,历史空间受到了不可逆转的破坏。新时期的城市空间转型对于城市历史文化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研究历史城市空间生成与发展的逻辑,对于历史城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历史城市空间变迁要了解变迁的对象、模式和特征。论文首先依据对历史城市空间形态与类型的特性的分析,构建多层级的空间要素网络体系,其次明确了变迁的两种模式,同时对空间变迁所具有的周期性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论文选取南京古城作为案例,采用田野调查、历史文献分析、历史分层、数字化历史地图绘制等方法,并从历史地理学这一视角,对古代南京城市空间变迁过程进行空间分层分析。其中六朝建康城的复原是总结文献资料与各方面专家的推测,又通过水系变迁过程对其修正形成的。其次对古代南京空间变迁进行综合分析,主要从空间周期性、城市选址思想、营建模式、变迁的轨迹展开,进而对影响变迁的因素进行了探讨。最后初步总结和论述了古代南京空间逻辑,同时也分析了变迁中各要素之间的共生关系,可以初步总结为山水城市、历史地形、历史街巷和历史地标四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