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与文化视阈下的中国网络“吃播”研究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1次 | 上传用户:fresco_x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吃播”是“吃饭直播”的简称,源自2014年末韩国网络上兴起的一类“美食真人秀”节目,即网民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观看主播在家中烹饪、享受美食全过程的一档节目,随后渐渐传入我国。诞生于自媒体时代的网络“吃播”是网络UGC(用户生成内容)模式的产物。在一次“吃播”中,主播在其个人形象、直播场景、美食、表演风格等方面自主编码,并在与受众的交流互动中,相应地调整自己的传播内容。一些“吃播”主播被“吃货”网友们簇拥为意见领袖和“网红吃播”。受众在观看主播的过程中,一同享受着弹幕场域的话语狂欢,并试图通过打赏主播虚拟礼物的方式建构身份认同。作为当代视觉文化的媒介形态之一,“吃播”将传统的吃饭仪式搬上网络,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与窥探欲,受众在“看”中感受愉悦,主播在“吃”中获得关注;作为一类新兴的青年亚文化形态,“吃播”颠覆了传统的饮食文化传播实践,主播和受众通过一场线上的“虚拟饭局”交流美食信息,与此同时,共同消遣无聊,于抵抗中建立认同,从中获取情感共鸣,排遣孤独。“吃播”的出现是网络时代私人领域进入公共空间的隐喻之一,是热爱美食、享受生活的中国当代青年试图构建自我认同、寻找情感宣泄口的狂欢仪式,也在一定意义上建构了一场在线的中华美食博览会,具有传播饮食文化的意义。然而,“吃播”场域中的互动关系与身份认同都不同程度地打上了消费主义的文化印记。对过度娱乐化、低俗化的“吃播”,政府部门与网络平台仍需加强监管。重构美食背后的集体记忆、以美食强化文化认同,是我国网络“吃播”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其他文献
期刊
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解决环境问题的紧迫性、民众对环境议题的关注以及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愈发重视,为媒体的环境新闻与环境传播提供了传播语境。媒体环境传播的产生有其必然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