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根腐菌的荧光标记及其与小麦的互作研究

来源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yong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根腐离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Sacc.)Shoemaker)是一种能侵染小麦、大麦、燕麦等谷类作物的土传真菌。除了侵染作物的根引起根腐病外,小麦根腐离蠕孢还能侵染作物的叶,引起叶斑病,造成作物的地上部分枯死等症状。近年来,荧光蛋白在动物、植物及病原真菌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利用荧光蛋白标记的真菌可以直观地观察真菌在植物组织中的侵染和定殖,研究植物与病原菌之间的互作。   本研究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gfp基因导入B.sorokiniana菌株Bs-1中,对转化子进行荧光表达、PCR验证、遗传稳定性、生长特性和胞外酶代谢分析。选用与野生型菌株表现相近的转化子Bs-GFP研究B.sorokiniana对小麦品种矮抗58根和叶片的侵染过程。结果发现转化子Bs-GFP的菌丝和分生孢子表达明亮的绿色荧光,利用基因特异标记扩增证明gfp基因被整合到真菌的基因组中。对GFP标记菌株Bs-GFP的遗传稳定性和生长特性分析表明,gfp基因在转化子中能稳定地遗传,菌落的生长速度和胞外酶代谢与野生型菌株相比没有显著差异。菌株Bs-GFP可以在小麦的地下和地上部分引起病症,而且与野生型菌株Bs-1在小麦植株根系和茎基部组织定殖的数量(即CFU值)相近。利用GFP标记的B.sorokiniana菌株侵染小麦,发现在侵染早期,根尖和分生区病原菌定殖较少,随侵染时间的延迟,在根内出现孢子及菌丝,侵入根内的病原菌大多集中在细胞的间隙中,也有少部分菌丝穿行于细胞内。在根的某些颜色较深的病斑部位没有发现菌丝的定殖;而在叶部的病斑上却能观察到大量菌丝的聚集,且菌丝交织成网状。   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在感病品种矮抗58中,病原菌侵染在早期就可导致根内线粒体的大量降解,而在病原菌生长较快的区域,线粒体却是大量增殖的,为病原菌的进一步扩张提供能量。而在叶部组织,发现大量叶绿体结构已经变异,并且发生了很严重的质壁分离现象,叶肉细胞内可见大量线粒体及其他细胞物质的降解,细胞趋于死亡。本研究利用绿色荧光蛋白标记B.sorokiniana,为揭示这种土传真菌与小麦的互作提供一种直观的观察方法,解决常规方法和其他标记(例如GUS基因标记)等破坏性方法不能进行活体、连续观察的问题。
其他文献
一、选育经过“内谷四号”谷子是1976年用吉林省优良推广种“小金黄”作母本,以本地良种“毛谷二号”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通过五个世代的优中选优,于1981年上升为
本研究以冀豆系列十个大豆品种为主要材料,研究了消毒方法,各个品种的耐盐性比较以及对6-BA浓度的要求,并得到了比较适宜于做转基因试验的基因型。通过对27份大豆品种目标基因扩增产物的测序分析,为耐盐基因的遗传转化提供了可参考依据。综合分析培养条件,建立了适宜于耐盐转基因大豆的遗传转化体系。对升汞和氯气两种消毒方法处理的10个大豆品种的染菌率、下胚轴长、胚根长、胚根数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氯气消毒优
1990年11月,云阳县农民技术学校校长冯春荣在自家屋顶上收挖一蔸净重达22.4公斤的大窝红苕。这蔸红苕是在学校要求专业课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亲自动手于6月1日栽下的一根
“海洋四号”在执行DY95-7和DY95-9航次调查任务期间,在东太平洋我国开辟区做了2个测站的底层海流观测。观测资料分析表明,底层流的流速在1.2~12.0cm/s之间;底层流有月际和日际变化,并发现底层流存在“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