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聚羟基脂肪酸酯双亲嵌段共聚物的合成、表征、自组装及生物相容性研究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ww52052052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聚羟基脂肪酸酯(Polyhydroxyalkanoates或PHAs)是一类微生物发酵、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聚酯,因其具有卓越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或PEG)是一类水溶性和生物性相容的物质,可安全存在于人体的血液中。本文选用了PHAs家族中聚三羟基丁酸酯(PHB)、三羟基丁酸和四羟基丁酸共聚酯(P3/4HB)和三羟基丁酸三羟基己酸共聚酯(PHBHHx)分别为硬段、疏水段和软段、亲水段的PEG通过化学共聚的方式合成三个系列的多嵌段双亲性共聚物。所聚合的产物通过核磁(NMR)和红外(IR)对其结构进行分析,结合凝胶渗透色普(GPC)测试结果,验证了产物的嵌段结构。示差扫描量热测试结果(DSC)显示所有的产物只有一个内移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表现出PHA相和PEG相有一定的相容性,且由于彼此链段的影响使两相都处于半结晶状态。而通过调节不同的组分组成,产物在久置后能达到相分离的状态。热稳定分析(TGA)结果表明多嵌段共聚物中由于PEG和亚氨酯基团的引入,增加了PHA的热加工区间。三个系列的多嵌段共聚物中由于PHA链段不同的结晶性,形成了材料不同的表面形态和特殊的生物学意义。当PHA是高结晶的PHB片段时,共聚物表面形态时多孔网状结构;当PHA时完全无定形态的P3/4HB时,共聚物表面形态是连续的平滑结构;当PHA是半结晶状态的PHBHHx时,共聚物表面形态是介于多孔和平滑之间。实现了选用不同结晶态的PHA的方法来调控共聚物的表面形态的设想。共聚物的这种特性也使他们在不同方面表现出了新的性能和应用。随着PEG的引入,PHB-b-PEG系列多嵌段共聚物的血液相容性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主要体现在凝血时间的增加和共聚物表面血小板贴附数目的减少。完全无定形态的P3/4HB使得P3/4HB-b-PEG系列多嵌段共聚能够溶于水,且在水包油的乳液中根据组分的不同自组装成为不同的形状(树叶状和三角形状)。半结晶态的PHBHHx使PHBHHx-b-PEG系列多嵌段共聚物有着更强的机械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动物实验表明PHBHHx-b-PEG系列多嵌段共聚物有着比纯PHBHHx更好的组织重建和组织相容性。这将会使PHBHHx-b-PEG系列多嵌段共聚物在术后抗粘连和伤口的修复方面有潜在的生物医学应用。本文成功的改善了PHA作为生物材料疏水的特点,并研究了改性后的多嵌段共聚物相比于纯的PHA的独特性能和生物医学应用。这将为拓展PHA应用领域,尤其在高级自组装功能材料和开发新型生物医学材料方面有着独特的贡献。
其他文献
翻译实践需要译者进行多种选择与取舍,而任何翻译方法和策略的选取都有特定的翻译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文本的预期功能与目的,实用翻译更是如此。本文首先阐释了功能翻译理论的
“学导式”教学法是对我国传统教学法的一次重大突破,它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相机指导为核心,突出“自学——解疑——精讲——演练”四步法教学。本文对“学导式”教学法进行了
目的探讨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支气管哮喘合并肺部感染患儿62例选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式划分为两
基于网络的基础教育教师校际协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其研究是CSCL应用研究的深入,对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有重要意义。提出一个对基于网络的主题研讨式教师校际协作形式进
传统广播凭借着受众固定、内容需求固定、盈利模式突出等优势,仍然是广告主和受众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体。面对网络广播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广播需要在节目内容和平台打造
自嘲是一种常见的交际策略,它对交际的顺利进行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研究自嘲的学者却不多。目前自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语言学和社会学这三个角度。通过分析前人在自嘲
日照市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从2011年9月至2012年12月,共进行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CAH)筛查38 502人,确诊3例,CAH发病率为1∶12834。CAH新生儿筛查主要针对经典型21-羟化酶
目的观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7∶1)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医院收治的儿童支气管哮喘合并肺部感染患儿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
近几年来 ,国内外食品包装的新材料、新设计和新技术不断出现 ,拓展了包装功能 ,满足了消费需求 ,而同时 ,减轻包装废弃物对环境污染已成为新世纪食品包装的发展趋势。在这方
<正> 免疫学现今已成为生物学和医学的最重要的基础科学之一。现代免疫学的飞速发展及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已对中医药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随着从基础到临床,从病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