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达切”视角下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粗俗语翻译——以孙仲旭译本为例

来源 :重庆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ijhvherjknv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定性、定量分析法,选取孙仲旭就 J.D. Salinger所著的美国文学名作The Catcher in the Rye的中译本中粗俗语的翻译实例,结合刘重德的“信达切”三原则,深入分析了小说中的粗俗语的翻译,旨在探讨孙仲旭译本中对粗俗语这一特殊语言特色的成功再现。  粗俗语作为一种特殊的交流语言,不可避免地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及文学作品之中。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就大量使用粗俗语、俚语等用语混乱,高度口语化的语言。粗俗语同时作为该小说中最重要的语言特色,帮助小说塑造了这样一个独特典型的主角—从性格描写上说,霍尔顿虽然年龄不小,但精神上却还未相当发育成长,正处于无知与世故、无辜与腐蚀的中间阶段。作者通过赋予霍尔顿那么多粗俗语主要为了展现他内心世界的混乱。因此要准确理解小说,粗俗语翻译尤为重要。考虑到粗俗语对于文学作品的特殊功能,对粗俗语的翻译研究是非常有必要有意义的。然而现有的粗俗语翻译研究资料远远不足,缺乏理论指导。而本文就指出贯穿于文学翻译的刘重德的“信达切”三原则极其适用于粗俗语翻译。  通过研究总结,文章最后指出,正是由于刘重德的“信达切”三原则辩证统一,是一个有机整体,才使得译本非常有效的再现了原作中粗俗语的意义和风格;在整个翻译过程中,体现了刘重德的“信达切”三原则对于粗俗语翻译的最大适应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对粗俗语的翻译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粗俗语的翻译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其他文献
期刊
基于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收藏的裙装,对中国近代裙装中的褶裥进行了研究。通过裙装实物测量,分析近代裙装中褶裥的造型及代表性褶裥的制作工艺。进一步总结出近代裙装中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