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创新的货币政策效应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orge890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中国的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带来的影响。众所周知,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兴起了金融创新的浪潮,它对金融业自身乃至整个宏观经济都带来了广泛的影响。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金融创新活动日新月异,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了深刻变化。因此,中国的金融创新所带来的效应,特别是对货币政策造成的影响,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这一问题直接影响到货币政策的决策和实施,是政府宏观管理部门特别是货币当局十分关心的,因而研究该问题具有很强的政策意义。同时,这一研究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国内理论界对金融创新的研究还是初步的,尤其是关于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的研究还很少,且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 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总结和简要评述的基础上,首先对西方国家的金融创新及其货币政策效应进行了考察,以作为中国金融创新问题研究的参照系。从1960年代后期或1970年代初期开始,西方主要发达经济国家相继出现了金融创新的热潮。这是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促成的。金融创新的内容十分丰富,大致可分为风险转移创新、流动性增强创新、信用创造创新、股权创造创新、收益增加创新、支付结算创新等几种类型。西方国家1960年代至1980年代的金融创新对各国经济和金融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由此也带来了货币政策的一系列变化。 为了研究中国金融创新的货币政策效应,首先必须了解中国金融创新的概况。本文通过借鉴国内外有关金融创新分类的经验,从金融机构创新、金融市场创新、金融产品创新和金融技术创新四个方面,对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20多年的金融创新实践进行了总结概括。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金融创新对中国的金融深化和金融发展所产生的显著成效。这些变化大大改变了中国货币政策的运行环境,货币政策因此可能受到影响。为验证该假说,本文从四个方面展开了研究。 首先,对金融创新给中国货币需求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我们通过借鉴西方货币需求理论,并结合中国国情,以新中国成立以来51年的时间序列为样本区间,建立了中国的传统货币需求回归模型。我们认为,从理论上分析,中国的实际货币需求可由实际国民收入、存款利率、预期价格变化率和市场化进程四个变量来解释。本文运用邹断点检验法(Chow breakpoint test)和在模型中加入虚拟变量的方法,证实
其他文献
为了寻求工业固废的资源化利用途径,本文用筛选的粉尘类固废和聚苯乙烯颗粒(EPS)、水泥混合制备出了设计密度为500kg/m3和300kg/m3两种干密度的固废轻质混凝土。通过对试块进
从影响人力资本专用性投资的因素出发,构建了企业所有者与员工在人力资本专用性投资方面的博弈模型。研究发现,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企业实施三项贴水措施,可促使企业所有者与员工
中国和世界的旅游产品发展都已经走过了从风景名胜区到机械游乐园、主题公园再到度假区的轨迹。本文指出,度假区开发建设是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的主流。其中,滨水度假区占据度假
太白方言的"太不VP"结构颇具特色。通过与普通话的比较,发现能进入太白方言"太不VP"结构的动词大多是表示人的行为动作而非心理活动的;太白方言"太不VP"结构的否定意义明显弱
近年来发生了不少建筑施工脚手架倒塌事故,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由于脚手架采用扣件连接,而搭设方法又属于结构上的不稳定系统。这就造成设计理论和规范与实际施工
进入21世纪,印度经济的迅速发展日益引起世人关注。不少学者认为这是20世纪90年代印度实施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但是人们对改革的动力、轨迹、印度改革后经济发展的模式、绩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商业银行海外并购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银行业拓展资本和业务的主要渠道。对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阐述,分析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
保险利益源于英国的海上保险法,其后随着保险业的发展,理论界对保险利益的研究不断深入,在大陆法系国家中,保险利益的历史演变经历了一般性保险利益学说、技术性保险利益学说
为了解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意愿,调查已在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推行基本药物制度的重庆市渝中区与未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海口市,分析重庆市渝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