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对水体点源污染的有效控制,水体负荷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目前在许多地区非点源污染已经成为影响水环境恶化和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其中农业非点源污染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丹江水库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其总体水质良好,满足调水的要求,但研究发现其上游的一些支流存在着严重的水质污染现象,这些河流的污染除少数点源污染外,绝大部分是由农业非点源污染引起的。因此研究丹江库区的农业非点源污染,对于保护丹江水库的水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论文首先以丹江库区黑沟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在对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影响因素广泛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农业非点源污染模型AnnAGNPS模型对流域2004年非点源污染负荷进行了模拟,验证了该模型在丹江库区低山丘陵型流域应用的可行性,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流域累计泥沙污染物为16714.81吨,以<0.002mm的粘粒为主;总氮为91.82吨,以溶解态氮(Sol N)为主;总磷为4.49吨,以颗粒吸附态磷(Sed P)为主。 (2)流域非点源污染的月输出负荷差异极大。污染物的输出量与月降雨量成正相关,降雨集中的4-10月份也是污染物输出的集中时期。2004年4-10月份的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5%,与此同时,流域输出的泥沙、总氮和总磷分别占全年负荷总量的87.80%、90.10%和86.82%。 (3)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污染物流失的重要因素。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产生的污染负荷总量大小依次为:耕地>荒地>林地>居民用地>园地;从单位面积产生的污染负荷来看,泥沙负荷大小依次为耕地>园地>荒地>居民用地>林地,总氮和总磷负荷大小依次为:居民用地>耕地>园地>荒地>林地。居民用地、坡耕地和荒地是主要的非点源污染源区。 其次以湖北省丹江库区典型土壤为供试材料,通过室内土柱试验对磷的淋溶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淋溶液中的磷与施肥量密切相关。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淋溶液中钼酸盐反应磷(MRP)的累计淋溶量和浓度都相应的增加。 (2)在连续淋溶3-4次后,淋溶液中钼酸盐反应磷(MRP)的浓度达到峰值,然后随着淋溶的持续进行,其浓度逐渐下降,但下降趋势较平缓;淋溶液中钼酸盐反应磷(MRP)的浓度与土壤的粘粒含量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