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温中暑导致的安全事故在工程建设中长期得不到重视,这方面国家仍未出台具有实际参考价值的指导意见,本文以广州地区建设工地工人为研究对象,针对防暑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研究发现,广州地区建设工地防暑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施工多为露天场外作业,劳动强度高、体能消耗大,而且工人作息安排不科学,开始作业后休息时间不规律,造成的危害有安全事故频频发生,不仅造成了经济损失,而且影响了建筑工人身体健康。通过文献参考以及现场调研的方法,分析气象统计资料,明确广州地区防暑时段划分做法。将每年的5-9月划分为高温月份,10-4月划分为非高温月份。将每日的07:00-11:00划分为上午工作时间,14:00-18:00的划分为下午工作时间。通过实地调研方法,本文收集广州四个不同工地的160组有效的气象数据和生理数据,运用多元回归法,开发出适合广州地区的热应力模型。另收集广州三个不同工地的93组有效的气象数据和生理数据,求得工人平均可在5min内体能恢复到最初状态的48.6%,10min升至66.7%,15min恢复至71.2%,20min至78.2%,25min至81.9%,初步建立了广州地区的体能恢复模型。最后,运用蒙特卡罗模拟技术,采用crystal ball及matlab计算软件,通过广州市气象及生理数据的收集,计算出广州地区建设工地工人的耐热极限时间概率分布。研究出不同的休息状态下(休息5、10、15、20、25min)的最大的实际从事生产的时间。从而制定了相对客观的、科学的作息安排:在上午工作2h后休息15min,下午工作2h后休息20min。并通过敏感性分析计算,得出空气质量,喝酒习惯,年龄是广州地区三个对耐热工作极限时间最有影响力的因素,对耐热工作极限时间影响百分比分别为-64%,-32%以及-3%。同时找出相应提高施工生产率的策略。建议政府有关部门适当考虑相关条例,通过对高温时段的作息安排调整,一是使得一线建筑工人工作效率达到相对最佳,二是可以降低工人中暑的概率,保障施工工人的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