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价格问题是经济运行的核心问题之一,它决定了市场主体的利益分配。国际贸易教科书里介绍了出口商品应如何定价,但鲜有关于商品“定价权”的讨论,《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也没有收录“定价权”这一词条。但是,2003至2004年的“大豆风波”以及2005年以来的“铁矿石涨价”,使得国际贸易中的“定价权”问题越来越为业界和经济学界所关注。钢铁是工业的粮食,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且,从1996年起,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产钢量第一大国。2005年中国粗钢产量达到3.49亿吨,占当年世界粗钢总产量的30.9%,2006年中国粗钢产量更是登上了4亿吨的大台阶,达到4.18亿吨。然而,中国铁矿资源以贫矿为主、富矿少,原矿品位低、伴生矿物多,平均品位只有33%,比世界平均品位低11个百分点。所以,在中国钢铁工业迅速扩张的背景下,中国对铁矿石的需求缺口逐年增大。2004年中国进口铁矿石2.08亿吨,2005年,中国铁矿石进口量高达2.75亿吨,占当年世界铁矿石海运贸易量的43%。但由于“定价权”的缺失,中国在铁矿石进口过程中却往往显得很被动,进口大国却是“价格侏儒”。所以,分析中国铁矿石进口定价权缺失的深层原因,找出其应对策略,对于中国由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转变,甚至对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由前言和正文组成。前言位于本文的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行文的基本框架。前言的写作有助于读者了解本文的写作方向和方式、方法,同时也为正文的展开奠定了基础。正文包括四个部分,由第二、三、四、五、六章组成。第一部分是本文的第二章。首先,描述了近年来中国铁矿石进口定价权的现状。其次,在结合前人对定价权研究的基础上,界定了本文中定价权的含义:在既定的交易规则和买卖双方都有定价“权利”的前提下,与完全竞争市场上由供求关系自发调节决定的价格相比,供求双方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更有利于自己的交易价格。最后,综述了国内外的学者关于铁矿石定价权缺失的界定、影响定价权的因素、定价权缺失的影响及治理的研究。作为文献综述,第一部分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思路。第二部分,即本文的第三章。主要是对中国铁矿石进口定价权缺失与否进行实证分析。本章包括两节:第一节,对中国铁矿石定价权缺失与否进行定性分析。通过对“供求基本平衡时价格大幅波动”以及“买什么什么就涨”和“在低价位时不买,在高价位时买进”这些现象的分析,初步断定了中国铁矿石在进口过程中存在定价权缺失的问题。第二节,首先,比较了中国铁矿石进口价和国际市场价的绝对大小和相对增幅,然后,又设计了能够利用到进口量和进出口双方市场状况的指标,计算、比较了中国与日本、中国与巴西的铁矿石定价权,最后,得出本章的结论:2003年以来,中国在铁矿石进口过程中存在定价权缺失。本章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下文进行研究的前提。第三部分,由本文的第四章和第五章组成。本部分的写作目的在于全面、透彻地分析问题。第四章,主要是从世界铁矿石供求格局的角度对中国铁矿石定价权进行分析。本章由三节组成:第一节,从世界铁矿石资源的自然分布,以及世界矿业大规模的并购两个方面,分析了世界铁矿石贸易为什么会形成当前由三大铁矿石寡头供应商垄断的供给格局,然后,利用迈克尔·波特在分析行业结构时提出的五力模型,探讨了在这种供给格局下铁矿石供应商的议价能力。第二节,探讨了中国铁矿石需求旺盛、需求缺口增大的原因。同样,也利用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模型,分析了中国在铁矿石进口中议价能力的优势和劣势。本章的第三节考察了中国钢铁工业的组织结构,总结了钢铁工业组织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比如,产品结构层次低、钢铁工业结构布局不合理、市场结构上的集中度低等,试图从中找出制约中国铁矿石进口定价权发挥的因素。本章是对中国铁矿石进口定价权缺失原因的初步探析,同时也为下一章的分析做了一些铺垫。第五章,主要是从交易制度的层面对中国铁矿石定价权缺失的原因进行再分析。本章包括三节,第一节,介绍了铁矿石贸易的两种交易制度:一年期合同贸易、现货贸易。第二节,用KMRW声誉模型,分析了在现行的一年期合同谈判机制下,铁矿石寡头供应商之间合作博弈的稳定性,并得出了:持续了二十多年,而且还将继续下去的铁矿石一年期合同谈判机制的任何一个供应商,都不会很明显地偏离合作的路径,铁矿石寡头之间的供给联盟是相对稳定的结论。这也是铁矿石出口商拥有较强的定价权的一个主要原因。第三节,针对在刚刚结束的2007年度铁矿石一年期合同谈判中,中国是否拥有定价权进行了讨论:从谈判的过程和谈判的结果来看,虽然2007年度铁矿石价格是由中国谈定的,但并不能说明中国从此就取得了定价权。通过第五章的分析,进一步探讨了定价权缺失的本质原因,从而有助于在下一部分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第四部分,即本文的第六章。这一部分的主要目的在于对问题的解决。通过对以上几章的概括、分析和总结,本部分将对以后中国争取铁矿石进口定价权给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本章分为两节:第一节,主要分析了铁矿石定价权缺失的影响;第二节,分别从保证铁矿石供给、有效控制需求、充分利用交易制度的独特性这三个方面给出了争取铁矿石进口定价权的具体措施。这一章既是对前文的总括,也是对未来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和铁矿石进口的期许,它也使本文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本文的创新点有:①在修正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判断铁矿石进口定价权缺失与否的指标,这一指标对判断其它大宗商品进出口的定价权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②用博弈论的方法实证了铁矿石寡头供应商价格联盟的相对稳定性。③分析了2007年度铁矿石一年期合同价格谈判,基准价由中国达成是否意味着中国从此就拥有了定价权?④从交易规则的角度探讨了争取铁矿石定价权的可行性以及具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