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声誉机制在本质上是一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其对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是非常重要的。声誉是企业拥有的,在某些条件下能够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的“资源”,它的产生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企业长期的投入和不断的维护才能持久,是将自身与其他低水平企业区分开来的尺度,企业的高声誉不仅能够在市场上为企业的发展水平树立更高的可信性,还可以促使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时候尽量避免做出损害他人利益的事情,以做出符合自身高声誉的行为。
之前的学者们(Kreps and Wilson,1982)通过研究得出公司声誉是一种有效信息,这种信息能够在市场各参与者中进行传递,对市场产生积极影响,并且认为声誉能够反映人们以前所做过的行为轨迹和特点,其所反映出的信息在与之相关的各市场参与者中不断地传递,逐步形成声誉信息流、声誉信息系统、声誉信息网络,声誉在这种个体间的传播,显著降低了信息传递过程中发生扭曲的可能性,同时也使交易时的信息更加透明化,相应地也会使交易时发生的成本更低。
独立审计是对企业将要披露的财务信息进行有效鉴证的过程,是一种独立第三方受企业投资者委托对经营管理者行为的一种监督,是一种责任,使企业披露的经过有效审计后的财务信息更具有可靠性,并且还能对企业披露的财务会计信息是否不存在重大错报风险提供合理保证,降低公司真实信息与外界所了解信息的不对称程度,并且在公司与各种利益相关者之间提供一种无形的担保功能。而不同的审计师具有着不同的审计质量,相应地,其所提供的这种隐性的担保效果也不同,高声誉高质量的审计师可能会提供更具可靠性的“担保”,故作为证券市场独立第三方的鉴证者,审计师的声誉也是市场中股东、债权人、银行、政府、供应商、潜在投资者等众多信息使用者非常关注的信息。
以前的文献大部分集中在研究公司治理对企业价值及公司绩效等方面的影响,但一般都只涉及到公司治理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或者投资者保护与企业价值的关系,很少有关注公司自身因素与融资成本之间的关系。但是,与公司价值相比,资本成本也很重要,资本成本一个小的变动,就会引起公司价值大幅的变动,而且在研究时,资本成本更易直接测量,融资成本不仅影响着公司各项投融资决定,更能反映公司的融资能力。
本文通过探讨声誉机制与公司融资成本的关系,能够促使企业提高信息披露水平,通过高质量的外部独立审计向政府、银行、债权人、供应商、消费者以及潜在投资者等相关信息使用者提供及时可靠的财务信息,以使各信息使用者做出准确及时的决策,并不断通过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提供高品质产品或服务等途径提升自身声誉,以有效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本文主要分为六个章节进行说明,分别对审计师选择、公司声誉与企业权益资本成本的关系进行研究论述,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结果,并在本文结论的基础上提出建议及展望:
第一章是引言。主要对本文的研究内容的相关背景、本文写作的主要目的等进行简要介绍,简单梳理本文的写作方法和思路,提出本文的主要贡献。
第二章是相关的文献综述及其评述。本章依次梳理了国内外有关审计师选择与权益资本成本、公司声誉与权益资本成本以及审计师选择、公司声誉与权益资本成本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并进行相应的评述。
第三章是分析相关理论并提出本文的假设,分别从审计师选择与权益资本成本、公司声誉与权益资本成本、以及随着公司声誉的逐步建立对审计师选择与权益资本成本关系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最后提出三个假设。
第四章是研究推导、模型设计及变量选取。本章主要是对本文的假设进行理论推导分析,定义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控制变量等主要变量,介绍样本的选取方法及范围等。简要介绍了论证本文假设的回归模型。
第五章是实证模型研究与回归结果分析,主要验证了前文所提出的假设,分别以回归结果论证了审计师选择、公司声誉以及二者综合以后对上市公司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
第六章是对本文进行总结,并根据文章结论提出几点政策建议,剖析本文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声誉机制对上市公司资本融资成本的影响,包括内外部声誉,外部声誉指的是公司年报审计所选择的审计师的声誉,内部声誉指的是公司自身的声誉,二者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影响程度不同。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声誉机制即上市公司内外部声誉对其在资本市场上融资成本的影响,得出了如下三个结论:
(1)审计师选择会对上市公司资本融资成本产生影响。以国内“十大”会计师事务所对其年报进行审计的上市公司比非“十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上市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低。这是因为,潜在投资者在衡量是否对上市公司进行权益性投资决策时会将企业的财务信息作为考核公司的重要途径,而在一般情况下,我们会认为由“十大”所审计的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会计信息更可靠更值得信赖,通过这一行为会向市场传递出积极信号,即公司发展前景及财务状况等均为良好,因此权益资本成本更低。
(2)本文研究发现随着公司自身声誉的逐步建立,对公司权益性融资的成本有积极性的影响,上市公司的声誉越高,关注企业的信息就越透明,而且意味着企业经营情况良好,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和机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会相对较低,对于市场上的潜在投资者而言,投资风险会相对较低,故要求的风险附加率会相应的降低,则权益性融资的成本也会较低。
(3)本文还发现,随着公司自身声誉的逐步建立,审计师选择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会逐渐减弱,审计师选择的作用会逐渐被公司声誉所替代,潜在的投资者可能会更相信公司声誉所传达出的积极或消极信息,认为公司声誉比审计师选择能够传达更可靠的信息,所以审计师对权益成本作用的发挥逐渐的被公司声誉所替代。
最后根据本文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建议:
(1)从前面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我们可以得出我国上市公司选择十大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的比例不到50%,也就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目前对审计的重视还并不够。而且我国目前的审计市场也出现了许多低价恶性竞争、规模不足、技术专长不足等问题,这也提醒咱们会计师事务所行业组织,应鼓励国内事务所团结一致、规范竞争通过有序吸收合并做大做强,为我们市场提供高质量高声誉的专业服务,也更能促进上市公司加强对审计的重视,加强对审计师选择的重视。
(2)本文主要是立足于上市公司来论述声誉机制对公司资本融资成本的影响,虽然早期审计师的选择影响相对较大,但后期随着公司自身声誉的建立,在逐步的替代审计师声誉的影响效果,这也就说明,上市公司必须重视自身声誉,关注长远发展,培养公司信誉,从提升产品及服务质量到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等各方面提升自己,建立起高声誉,不仅能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更能让企业久远发展。
之前的学者们(Kreps and Wilson,1982)通过研究得出公司声誉是一种有效信息,这种信息能够在市场各参与者中进行传递,对市场产生积极影响,并且认为声誉能够反映人们以前所做过的行为轨迹和特点,其所反映出的信息在与之相关的各市场参与者中不断地传递,逐步形成声誉信息流、声誉信息系统、声誉信息网络,声誉在这种个体间的传播,显著降低了信息传递过程中发生扭曲的可能性,同时也使交易时的信息更加透明化,相应地也会使交易时发生的成本更低。
独立审计是对企业将要披露的财务信息进行有效鉴证的过程,是一种独立第三方受企业投资者委托对经营管理者行为的一种监督,是一种责任,使企业披露的经过有效审计后的财务信息更具有可靠性,并且还能对企业披露的财务会计信息是否不存在重大错报风险提供合理保证,降低公司真实信息与外界所了解信息的不对称程度,并且在公司与各种利益相关者之间提供一种无形的担保功能。而不同的审计师具有着不同的审计质量,相应地,其所提供的这种隐性的担保效果也不同,高声誉高质量的审计师可能会提供更具可靠性的“担保”,故作为证券市场独立第三方的鉴证者,审计师的声誉也是市场中股东、债权人、银行、政府、供应商、潜在投资者等众多信息使用者非常关注的信息。
以前的文献大部分集中在研究公司治理对企业价值及公司绩效等方面的影响,但一般都只涉及到公司治理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或者投资者保护与企业价值的关系,很少有关注公司自身因素与融资成本之间的关系。但是,与公司价值相比,资本成本也很重要,资本成本一个小的变动,就会引起公司价值大幅的变动,而且在研究时,资本成本更易直接测量,融资成本不仅影响着公司各项投融资决定,更能反映公司的融资能力。
本文通过探讨声誉机制与公司融资成本的关系,能够促使企业提高信息披露水平,通过高质量的外部独立审计向政府、银行、债权人、供应商、消费者以及潜在投资者等相关信息使用者提供及时可靠的财务信息,以使各信息使用者做出准确及时的决策,并不断通过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提供高品质产品或服务等途径提升自身声誉,以有效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本文主要分为六个章节进行说明,分别对审计师选择、公司声誉与企业权益资本成本的关系进行研究论述,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结果,并在本文结论的基础上提出建议及展望:
第一章是引言。主要对本文的研究内容的相关背景、本文写作的主要目的等进行简要介绍,简单梳理本文的写作方法和思路,提出本文的主要贡献。
第二章是相关的文献综述及其评述。本章依次梳理了国内外有关审计师选择与权益资本成本、公司声誉与权益资本成本以及审计师选择、公司声誉与权益资本成本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并进行相应的评述。
第三章是分析相关理论并提出本文的假设,分别从审计师选择与权益资本成本、公司声誉与权益资本成本、以及随着公司声誉的逐步建立对审计师选择与权益资本成本关系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最后提出三个假设。
第四章是研究推导、模型设计及变量选取。本章主要是对本文的假设进行理论推导分析,定义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控制变量等主要变量,介绍样本的选取方法及范围等。简要介绍了论证本文假设的回归模型。
第五章是实证模型研究与回归结果分析,主要验证了前文所提出的假设,分别以回归结果论证了审计师选择、公司声誉以及二者综合以后对上市公司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
第六章是对本文进行总结,并根据文章结论提出几点政策建议,剖析本文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声誉机制对上市公司资本融资成本的影响,包括内外部声誉,外部声誉指的是公司年报审计所选择的审计师的声誉,内部声誉指的是公司自身的声誉,二者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影响程度不同。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声誉机制即上市公司内外部声誉对其在资本市场上融资成本的影响,得出了如下三个结论:
(1)审计师选择会对上市公司资本融资成本产生影响。以国内“十大”会计师事务所对其年报进行审计的上市公司比非“十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上市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低。这是因为,潜在投资者在衡量是否对上市公司进行权益性投资决策时会将企业的财务信息作为考核公司的重要途径,而在一般情况下,我们会认为由“十大”所审计的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会计信息更可靠更值得信赖,通过这一行为会向市场传递出积极信号,即公司发展前景及财务状况等均为良好,因此权益资本成本更低。
(2)本文研究发现随着公司自身声誉的逐步建立,对公司权益性融资的成本有积极性的影响,上市公司的声誉越高,关注企业的信息就越透明,而且意味着企业经营情况良好,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和机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会相对较低,对于市场上的潜在投资者而言,投资风险会相对较低,故要求的风险附加率会相应的降低,则权益性融资的成本也会较低。
(3)本文还发现,随着公司自身声誉的逐步建立,审计师选择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会逐渐减弱,审计师选择的作用会逐渐被公司声誉所替代,潜在的投资者可能会更相信公司声誉所传达出的积极或消极信息,认为公司声誉比审计师选择能够传达更可靠的信息,所以审计师对权益成本作用的发挥逐渐的被公司声誉所替代。
最后根据本文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建议:
(1)从前面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我们可以得出我国上市公司选择十大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的比例不到50%,也就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目前对审计的重视还并不够。而且我国目前的审计市场也出现了许多低价恶性竞争、规模不足、技术专长不足等问题,这也提醒咱们会计师事务所行业组织,应鼓励国内事务所团结一致、规范竞争通过有序吸收合并做大做强,为我们市场提供高质量高声誉的专业服务,也更能促进上市公司加强对审计的重视,加强对审计师选择的重视。
(2)本文主要是立足于上市公司来论述声誉机制对公司资本融资成本的影响,虽然早期审计师的选择影响相对较大,但后期随着公司自身声誉的建立,在逐步的替代审计师声誉的影响效果,这也就说明,上市公司必须重视自身声誉,关注长远发展,培养公司信誉,从提升产品及服务质量到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等各方面提升自己,建立起高声誉,不仅能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更能让企业久远发展。